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乡镇聚焦
南城:文化赋能下的乡村新画卷
2025年10月15日 15:46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以前村里冷清,活动少,现在晚会一场接一场,场场不一样。”南城街道山前村村民王晨红的感慨,道出了山前村文化建设的变化。不久前,一场名为“月是山前明心香沁城南”的音诗画沉浸式晚会,在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山前陈列馆广场温情上演。这台由本土力量主导、村民深度参与的晚会,不仅让800余名观众共享团圆盛宴,更成为南城街道以文化激活乡村活力、探索“文艺塑村”路径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点燃文化热情

  村民从“观众”变“主角”

  “无论到了哪,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家,不能忘记团圆的日子。”晚会上,村民郑应在《仲秋一家人》中这句朴实真挚的台词,引来台下阵阵掌声,许多村民热泪盈眶。作为土生土长的山前人,郑应此前从未登上过舞台,此次主动报名参演,只因“剧本里写的就是咱老百姓的日子”。

  像郑应这样从“台下看”到“台上演”的村民,在晚会上还有10余人。参演《一荤一素》的村民张琳,为了更好地呈现节目效果,将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练习,只为在舞台上能精准传达出那份质朴的亲情与乡愁;参与《月是山前明》排练的青年徐雅洁,利用下班时间反复打磨台词,只为更好呈现诗中那份对故乡山水深沉而炽热的眷恋。“以前觉得文艺是专业人士的事,现在才发现,自己村里的生活、故事,都能搬上舞台。”参演村民张琳表示,排练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交流心得,不仅收获了表演经验,更拉近了邻里距离。

  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离不开晚会筹备过程中的细致引导。作为土生土长的山前村人,为动员更多村民参与,张健主动深入村民家中走访,收集民间传说、红色故事等素材,将山前村的发展变迁、民俗风情融入剧本。“我们要让村民感受到,这是‘咱自己的晚会’,每个人都是主角。”导演、山前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张健说。

  文化热情的点燃,也让乡村日常有了新变化。“山前的文化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看着就是普普通通的村子。现在不同了,文化氛围浓厚,晚上广场上太极拳、广场舞等都热热闹闹的。”山前村村民任莹说。村民们的真切感受,印证着南城街道“种文化”的成效——文化不再是“送上门”的福利,而是村民主动创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

  文脉传承守护

  激活乡村发展“兴”动能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山前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在晚会的特别环节《红色家书月是山前明》中,通过演员深情演绎革命先辈的家书,展现了山前村的红色历史底蕴。同时,村里推行的“三民三会”机制和“三资公开”云端平台,以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式开展村务工作,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理念也在晚会中得以体现。

  “在山前村的发展历程中,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和谐生活的内驱动力。”南城街道山前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胜荣说。

  “群众利益想在前、大事小事议在前、红色根脉守在前”正是山前村治村理念的生动写照。山前村通过扩建菜市场、引进汽车4S店、物流基地,投资3.2亿元建成小微园区,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推动村集体经济从2008年的8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3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7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如今的山前村,崭新的民居与迷人的美景相得益彰,更通过“千万工程”孕育出共富希望,成为浙江省未来乡村、全国文明村的典范。

  此外,山前村以文昌阁讲堂、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依托,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平台,将红色文化、家训文化相融合,这与剧中贯穿的“文化共富”理念一脉相承,共同绘就了山前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和美”的现代化“富春山居图”。

  张胜荣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持续把文化发展放在首位,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节目,让红色基因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长效机制护航

  让文化活力持续“保鲜”

  “一场晚会热闹一时,如何让文化活力长久保持?”这是南城街道在推进“人文乡村”建设中始终思考的问题。为此,街道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文化建设“不降温”、乡村活力“不褪色”。

  今年以来,南城街道组建了南城文艺轻骑兵之家——城南艺说坊文化服务平台,目前队伍已发展成为一支60余人的稳定文化生力军。同时,通过文化人才引育工程,与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以“培训+展演”的方式,不断提升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创作水平。目前已创作《大美山前》《美丽乡村总动员》等原创节目20余个,既为高校学子打造了“田野课堂”,也为辖区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会参与’,还要让他们‘能创作’,让乡村文化持续焕发生机。”南城街道党工委委员王文青说。

  从山前村的沉浸式主题晚会到蔡家洋村的田园课堂,从方山下村的文艺宣讲到药山村的“我们的村晚”,再到红色研学基地,以及“四季花海”文旅项目,南城街道实现了人文与产业深度融合。

  “如今的南城已经形成了‘节节有活动、年年有新意’的地方文化特色。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文艺塑村’实践,打造更多特色文化IP,让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让人文乡村的底色更浓厚、乡村振兴的路子更宽广。”王文青说。

【作者】: 记者 王小青 通讯员 蔡 晴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从“乡村舞台”到“央视镜头”—— 我区“...
我区智造再拓产业新空间 九峰科创智能智造...
富“芋”路上有盼头 上垟:500多亩红花芋...
“黄岩模具”工业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布
黄岩区2025年下半年“天天有艺”公益课程开启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以码溯源 赋能安全 ——黄岩依托“浙农码...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