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谋得再新,也不能丢了立身的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路径。其中,明确要求“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地方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作为“中国模具之乡”的黄岩,既面临着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使命,又承担着培育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历史重任,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黄岩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强区之路,正是当前必须答好的关键命题。
在“守传统”与“拓新兴”中,破解根基不牢与动能不足的矛盾。老本行是根,新产业是翼,区域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固本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对于黄岩而言,模塑产业作为支柱,在技术水准、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均领先全国。2025年前三季度,模具出口26.71亿元,同比增长12.4%,从做精产品到做强产业链再到模塑产业联动,产业发展呈现出质量与韧性并举的态势。
面向“十五五”,黄岩需坚定推进制造业“提质跃升、向新突破”。一方面,要厚植传统优势,深化“智改数转”。据行业测算,未来五年模塑产业智能化改造预计催生千亿级市场空间。黄岩应把握机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持续推进规上模具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培育更多省级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打造全国模塑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推动模具产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另一方面,要前瞻布局新兴赛道,培育新的增长动能。黄岩需跳出“单靠模具谋发展”的惯性思维,重点培育新能源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打造“新兴产业蓄能池”。
在“自主创”与“协同建”中,打破单点困局与集群乏力的壁垒。全会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自立绝非闭门造车,协同才能放大创新效能。
当前,黄岩创新格局呈现“星多月不明”的态势,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00家,创新主体数量持续增长。然而,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用衔接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创新效能的最大化释放。
对黄岩而言,创新既要靠企业“单打独斗”啃下“硬骨头”,更要靠生态“抱团取暖”形成“集团军”。接下来,要聚焦模塑产业“卡脖子”环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高端模具钢材料、精密加工工艺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细分领域形成“人无我有”的技术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永宁江科创带的集聚效应,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室,推动浙东南智算中心赋能产业创新,打造“智力+算力+制造”创新范式,让新赛道形成新势力。
此外,还要在“扩规模”与“守安全”中平衡速度效益与风险防控的关系。“安全是1,其他是0。”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单列成章,凸显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极端重要性。黄岩在追求产业规模扩张与发展效益的同时,必须下好风险防控的“先手棋”,筑牢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首要任务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密切关注核心原材料、关键设备、主导产品等环节可能出现的“断点”“堵点”,依托“链长制”绘制重点产业链地图,精准识别风险节点。关键举措是统筹能源、金融与数据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与民生底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志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我们将守基以立其诚,拓新以竞其远,聚势以强其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全力谱写属于黄岩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