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黄岩,无论是产业的腾飞还是文化的兴盛,其价值最终都体现在百姓的“幸福指数”上。新征程上,唯有厚植“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主动破解民生痛点、持续厚植幸福根基,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在橘乡大地上刻下“人民至上”的鲜明印记。
平衡均衡与优质,推动民生服务从覆盖全域到精准直达。民生改善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地理距离的抵达,更是服务品质从“有无”到“优劣”的深刻变革。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这份承诺最坚实的注脚。今年前三季度,黄岩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50.0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1.2%,夯实的是未来之基;科学技术支出激增57.9%,注入的是创新动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1.9%,守护的是万家灯火。在此基础上,黄岩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破解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难题。通过“小橘灯”共富工坊、“共富菜篮子”工程等创新模式,将产业链延伸至乡村角落,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面向“十五五”,黄岩需以更深层次的改革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方面,要在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如活水般流向西部乡镇,着力补齐制约民生品质的软性短板。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精准感知并快速响应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最终完成民生服务从普惠均衡到优质精准的历史性跨越。
统筹供给与需求,实现民生福祉从政府主导到群众点单。民生政策不是单向输送,而是与人民的双向奔赴,听懂民声才能精准叩响幸福之门。
近年来,黄岩创新“民呼我为”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从“瓜果天下”数字服务平台根据反馈新增产销对接功能,到“永宁夜话”活动中提出健身设施的建议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从爱心食堂依据老年人用餐偏好调整每周菜谱,到城乡公交线路根据群众出行大数据进行动态优化,这种从下而上的民生需求征集机制,确保了民生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匹配。
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民生大数据库,动态捕捉群众需求变化,建立“民声速递”机制。特别是在“一老一小”服务领域,可试点“养老托育服务个性化定制”模式,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和社区网格员收集服务需求,精准提供日间照料、幼儿托管等多元化服务,让民生服务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预见。
长期以来,黄岩以“全域协作”激发社会合力,通过党建联盟引领“村企结对”,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同时,推广“共富特派员”制度,选派干部下沉一线,精准导入资源、技术与管理经验。未来,黄岩要持续深化“党建+共富”机制,拓展“红管家”服务团队,结合“社会资本+”模式,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群众主体”的三位一体共建格局,最终形成“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局面。
民生之事,一头连着宏伟蓝图,一头系着烟火日常。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灯塔,循光而行、砥砺奋进,将“人民满意”刻入城市基因,在共同富裕的征途中,让黄岩的每一天都朝着“永宁常暖、万家共甜”的梦想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