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乡镇聚焦
茅畲:以“文+旅”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11月17日 16:40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近年来,茅畲乡依托硬件设施的坚实支撑和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在古老街巷内成功引入新业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近日,茅畲乡首届青少年书法作品展在下街村热闹开展。30余幅由茅畲籍青少年创作的书法作品在茅畲老街历史建筑裕德堂内展出,苍劲的字体与古朴的建筑相得益彰,格外引人入胜。“下街村本身具有浓厚的书法氛围,如今在政府的重点关注与支持下,村容村貌和文化设施都得到了更好的维护。”青年书法爱好者牟宇昊说。

  作为茅畲老街的核心,下街村历史底蕴深厚。2022年,在同济大学杨贵庆团队的规划下,下街村作为浙江省第十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立项。项目充分挖掘当地的建筑、祠堂、书法与红色文化四大资源,旨在打造一个集家宴、家训、书画与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六堂、一线、一圈”的滨水历史文旅景观线。

  “我们以‘修旧如故’为核心,修复了玉清堂、钟泽堂等一批古建筑。”区文化特派员徐华霖介绍,这些空间如今既能承办高端书画展,也能开展民俗体验活动,极大提升了村里的旅游接待水平。

  今年,茅畲乡下街村正式通过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验收并获评“优秀”等次。以此为新起点,茅畲乡正持续推动硬件设施升级,并着力对古建筑进行活化利用。一批老宅在“修旧如故”后,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功能,书法工作室、雅致咖啡馆与传统手工艺店等新鲜业态相继入驻。这不仅让古老街巷焕发新生,更从产业与生活层面,为老街百姓拓展出更丰富的文化空间与生活体验。“这里的古建筑非常适合作为书法工作室。古朴的环境能激发创作灵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书法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年艺术家钟艺说。

  硬件是基础,活力在内容。依托古建筑的不断修复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每逢节假日茅畲老街和各村文化礼堂不定期推出特色文娱活动,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民俗体验,实现了硬件空间与文化生活的有效融合。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月满畲川里同心贺华诞”茅畲乡国庆中秋双节文艺晚会暨文艺轻骑兵巡演活动在茅畲老街口热闹上演。16个包含舞蹈、戏曲、小品、演唱等众多表演形式的节目轮番上演,现场气氛热烈。

  “我们的节目融入了茅畲特色红色文化。能在家乡舞台上表演,用歌声把茅畲故事讲给老百姓和游客听,我感到非常自豪。”晚会演员、当地文艺骨干杨巧萍说。

  依托老街的古韵场景,舞台与历史建筑自然融合,为演出提供了独特的背景,使整场晚会成为一场可听、可看、可感的“茅畲故事会”。这种“场景+内容”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游客的沉浸体验与村民的文化认同。“与其他古镇相比,茅畲的生活气息和烟火气更浓,能让人体验到更真实的传统文化。”游客吴杏玲说。

  “老街灯笼一亮,特别有节日的气氛。感觉现在的茅畲既有颜值又有流量,我作为茅畲人也特别自豪,我很愿意带亲戚朋友过来玩。”茅畲乡下街村村民牟玲丽对改造后的茅畲老街赞不绝口。

  经过系统性修缮的老街,配合节日布置,其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相得益彰,成为吸引人流的“颜值担当”。而今年以来茅畲持续举办的多场高质量文化活动,则成功将游客“流量”转化为情感“留量”,不仅提升了本地群众的参与感,也增强了外来游客的体验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系统性硬件提升为文化传承搭建了舞台,而持续的文化浸润则为古村注入了灵魂。我们茅畲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的深耕与人的凝聚。当古老文脉与现代生活和谐共鸣,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便被真正激活,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文基础。”茅畲乡党委委员吴晓晓表示。

【作者】: 记者 章之晗 通讯员 杨焯妍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区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
区委议军会议暨党管武装会议召开
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在我区引发热烈反响
黄岩区现代服务业招引对接会暨首届长三角...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民生提质 共富兴城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
永宁产投:以产兴城,绘就幸福黄岩新图景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