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返乡就业”的心愿遇上“岗位难寻”的现实,如何破解供需错位?我区以智能化手段,绘就“青燕归巢”就业服务新场景,让青年在家门口找到心仪岗位,为毕业生求职打通“最后一公里”。
近日,在黄岩橘乡青年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一场充满创意的讨论会热闹展开。今年刚从温州商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的杨芝怡,正和同事们围坐一堂,为今年黄岩柑橘季的卡通形象标识出谋划策,一个个融合了橘乡特色与青春活力的设计方案在交流中逐渐成型。
从线上投递简历到成功入职,杨芝怡仅用了短短几天时间,这份精准对接专业的工作,让她对留乡发展充满期待。“我家是黄岩本地的,之前在温州求学,一直想毕业后回乡工作。”杨芝怡说,此前她投了很多简历、跑了多场招聘会,却屡屡石沉大海。直到发现“青燕归巢”数字化平台,“平台推送的岗位都特别契合我的专业和求职意向,省去了盲目投递的麻烦,让我省心不少。”
同样在岗位上绽放青春的,还有台州艾星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新员工金佳妮。今年毕业于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她,正和同事们在直播间里调试设备、梳理产品卖点,为即将开启的直播带货做足准备。“我大学时就对直播带货很感兴趣,之前在宁波求职,一直想回黄岩陪伴家人,总苦于家乡没有对口岗位。”金佳妮坦言,是“青燕归巢”平台帮她圆了“留乡就业梦”,“在平台上很快找到了现在的工作,既能发挥专业技能,又能守在家人身边,真的两全其美。”金佳妮说。
这些都是我区“青燕归巢”数字化应用场景赋能秋招的生动体现。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供需信息不对称,以及新就业形势下岗位地域分布不均等痛点,我区聚焦秋招关键窗口期,创新打造“青燕归巢”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归集教育、团委、高校、人社、人才办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建成涵盖青年技能特长、求职意向的“人才库”,以及企业岗位需求、资质信息的“岗位库”,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岗位与人才的精准匹配,让就业服务从“线下跑腿”升级为“线上智配”,高效打通毕业生求职“最后一公里”。
平台的精准赋能,不仅让毕业生受益,也为企业破解了招聘难题。“我们需要的是既懂设计、又了解黄岩本土文化的专业人才。”黄岩橘乡青年服务中心负责人林璐表示,“以往招聘要筛选大量简历,耗时耗力。‘青燕归巢’平台让企业能精准找到需要的‘千里马’,工作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
截至目前,“青燕归巢”数字化应用平台已在全省11个地市、109所高校全面推广,累计注册用户达34万人,成功链接企业6053家(其中黄岩本地企业231家),通过“线上智能匹配+线下对接服务”的模式,已促进青年就业1万余人次。从传统设计岗位到新兴主播职业,从高校毕业生到本地企业,“青燕归巢”正以数字化之力,搭建起供需双向奔赴的“就业桥”。
“打造‘青燕归巢’平台,核心是解决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岗’的供需错位难题。”团区委副书记徐灵琳表示,接下来,平台将持续优化功能,丰富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特色服务,“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更具时效,更贴近青年群体需求,助力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黄岩、建设黄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