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60年专题  >  橘乡辉煌足迹
万众齐心铸丰碑 泽被后人永留存
2009年07月16日 09:32 来源: 【进入论坛】

  ——长潭水库建设的那些事

  早闻长潭水库有一家陈列馆,内有不少当年水库建设时期的资料、图片、工具等陈列品,但多次前往水库参观采访时,或是遗忘,又或是行程安排紧凑,往往都与其擦肩而过。这一回有机会,记者终于走进了这家陈列馆,看着一张张水库建设时期的老照片,仿佛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候,这一片紧张忙碌的工地上所浸透出的昂扬和激情。

  丰碑不朽长潭伟业泽被后人

  长潭水库位于永宁江上游,因大坝建在长潭而得名。水库担负着灌溉温黄平原百万亩农田和提供温黄平原乃至玉环等地上百万人生活、工业用水的任务,还兼有防洪、发电、水产养殖、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等综合性功能。

  “上世纪50年代那会儿,黄岩县还没有大型水库,只是些小的山塘,但这根本解决不了百姓吃水、农田灌溉的问题。特别是夏季,洪水来势汹汹,土地被淹没了,粮食也减产了,农民们只能挨饿过日子。”原长潭水库管理局局长吴志远回想起当年农民的疾苦,不禁皱起了眉。

  如今已退休的吴志远,几乎就是有关长潭水库建设史料的一块“活化石”,他亲历了水库建设从勘探到施工,直至后来的管理、移民安置,这一辈子几乎都围绕着长潭水库而进行着。中专毕业的吴志远所精通的,就是水利建设这个当时相当“吃香”的行当,而长潭水库建设这项庞大的工程,给了他一份离家门口最近的施展身手的机会。

  在兴建水库的工程定下之后,吴志远和勘探队同事们日夜工作,通过建水文站、测量洪水流量,最终选择了长潭这块“风水宝地”。

  1958年10月,来自全县各地的千余名民工聚集在长潭工地上,县委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之后的几年,可以说是黄岩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动员,数以万计的黄岩儿女加入到水库建设大军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工程建设期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不少人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然而,水库建设者们却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万众一心,战酷暑,冒严寒,穿草鞋,住茅棚,睡的是稻草铺,吃的是“瓜菜代”,用的是铁锤、钢钎、锄头、扁担、手拉车等简单工具。他们历经六个冬夏,以自己的双手、血汗和非凡的意志,筑起了长506米、高43米、顶宽6米、底宽293米的粘土心砌石斜墙的大坝。筑坝期间,在这支建设者队伍里,涌现出了无数“钢筋铁骨”的英雄好汉,他们在处理急、难、险、重任务时,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有些甚至挺身而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如今走在陈列馆中,看到那些早已锈迹斑斑、多处磨损的钢钎、锄头,不禁感慨———这不仅仅是一座水库,更是一座山,一座当代“愚公”用血肉之躯垒起的大山;更是一座丰碑,记载着众多黄岩先辈为后人的幸福安康留下的丰功伟业。

  艰苦奋斗 当代“愚公”励精“移山”

  “长潭水库是项及其艰辛的工程,‘大跃进’时期的错误已让我们吃了不少苦了,而三年的困难时期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吴志远告诉记者。

  1960年年初,在抢挖截水槽工程中,民工们冒着零下3至5℃的严寒,迎着呼啸的西北风,脚踩冰冷刺骨的溪水,谁也不叫一声苦。头陀民工团溪头连指导员周加基,站在渗水的作业面里,连续猛干三昼夜,直干得双眼发红、嘴唇开裂,仍不肯下“火线”。民工们一边开挖,一边用90多台抽水机抽水。正在这紧张的战斗时刻,不料遇上倾盆大雨,位于截水槽内的50多台抽水机随时将被洪水吞没。澄江民工团的180名青年见此危急情景,挺身而出跳入水中。他们几次被洪水冲倒,爬起来再干,硬把最危险处的40台抽水机一一扛上岸。这时天色已晚,正当大家准备吃晚饭时,“哗啦”一声,二道防线被洪水冲毁。为抢救余下的13台抽水机,他们又纵身跳入洪涛之中。一个巨浪涌来,三位民工被冲到200米外,虽经奋力抢救,却只救回两人,张桂行同志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工友们的尽力呼喊,只换来大山的回音和洪水的咆哮声。

  抗洪抢险战斗,更是惊险无比。1960年8月2日开始,短短10天内,7号、8号、12号三次强台风接踵而来,连续降雨量达803.4毫米,库区山洪暴发。当时溢洪道、泄洪洞尚未开挖,仅靠导流隧洞泄洪,造成库内洪水猛涨,浊浪翻滚,水线几乎已没到坝顶。才筑到28.1米高的大坝面临严峻考验,严重威胁着下游6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县委和工地党委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组织干部群众坚守阵地,以“誓与水库共存亡”的坚定决心,全力保坝。与此同时,全县前来增援的10000多名民工和各民工团一起,冒着瓢泼大雨,不顾塌坝风险,争分夺秒运土垒坝。省委也紧急调来救援部队,并从全省各地和各大水电站工地调来运输车辆载着抗洪物资及工程机械,日夜兼程赶到水库工地。众志成城之下,终于征服了3次强台风的肆虐。8月12日大雨渐渐地停了,大坝安然无恙。

  顾全大局 库区移民甘于奉献

  乌岩,这个地名对于不少黄岩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很多年轻人,甚至三四十岁成家立业者,或许也只会从长辈口中偶尔听到这地名。曾经的黄岩西乡重镇,由于长潭水库选址正好覆盖住了几乎整个乌岩区范围,渐渐消失在水面以下。岁月流逝,至如今除了不少卢姓人家里还能回忆起些许乌岩往事,已经没有多少黄岩人能道出这地方曾是何种模样了。

  吴志远在卸任水库管理局局长职位后,一直在水库移民工作上发挥着余热,比起讲技术、讲科学的水利工作,移民工作要照顾到和考虑到的则更多、更琐碎。

  “俗话说故土难离,移民最怕易地后生产资料难以落实;怕人地两生、水土不服。后来,各级党委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广大移民户也表示愿以大局为重,‘舍小家、顾大家’。乌岩区移民群众还先后写出了4000多份决心书,积极准备搬迁。”

  最终,黄岩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感动了不少受益地区和接收安置地人民,各方紧密配合,艰巨的移民任务进展顺利。有资料记载,1959年2月~1960年底,第一、二批居住在高程28米以下的居民迁移开始进行,经过两年的边拆、边运、边安置,共迁移5119户,19699人,拆迁房屋14225间。然而由于无法适应安置地生产习惯等各种原因,1962年,移民户中出现了640户“倒流户”(移出后又返回原址重建住房),且大部分建在38米高程以下。于是1963年,第三批移民拆迁的任务便是38米高程以下的农户与“倒流户”。在此之后由于“文革”,直至1978年才继续启动了第四、五、六、七批次的移民工作。

  随着淹没区的扩大,库区范围内先后迁出累计三万多人,涉及原乌岩、宁溪、头陀3个区、54个村。乌岩区的乌岩乡、屿门乡的25个村,就此湮没于库底,都变成了“水晶宫”,从版图上消失。这么多人离别故土到黄岩各乡镇以及椒江、温岭、临海、仙居,甚至宁波鄞县,温州乐清、永嘉以及上海金山等地,从此在外安家落户。

  随着水库水位的升高,一批又一批库区百姓迁出故土。这三万多名可爱可敬的库区移民,用他们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成就了如今水库泽被下的一片欣欣向荣。

  饮水思源 长潭精神永存心中

  饮水不忘筑库人,我们不能忘记长潭水库是黄岩人民在三年困难时期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她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我们不能忘记为水库建设献出宝贵生命的63位和因公致残的67位民工,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记史册,世代流芳。如果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黄岩人民建设长潭水库的奉献,还在于它为桑梓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从水库工程竣工到发电厂建成,直至除险加固工程竣工,这座名副其实的大(二)型水库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综合效益。

  由于农田有了充足的水源,保证及时灌溉,抗旱能力从36天提高到70天以上,使温黄平原100多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黄岩粮食平均亩产突破800千克大关,比建库前的1958年翻了一番,成为全国第一个超“双纲”的县。

  由于水库拦截了永宁江上游50%以上的洪水,防洪抗涝能力空前提高,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及优化生态环境的效益无法用金钱衡量。

  由于有了水力发电,长潭水电厂在黄岩并入大电网前一直是全县电力供应的“主角”,至今仍然对调节负荷缓解用电紧张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联合供水工程的逐步实施,长潭水库为工程沿线越来越多的人民提供了清澈的生活、生产用水。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顾全大局的“长潭水库建设精神”是黄岩人民历来的优秀传统,她将永远激励着黄岩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  【编辑】:王力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区委召开节前安全工作专题部署会
区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扩大...
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我区举办“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座
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抓好招大引强这件头等大事
黄岩11宗地块亮相长三角土地展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