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根本、最管用、最持久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区委依法治区办立足实际、服务大局,有机贯通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力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打造现代公共法律服务高地。以法治保障经济稳进提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打造“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感、群众有利”的黄岩营商环境品牌。
一、当前工作现状
(一)坚持法治引领,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1.发挥法治护航推动高质量发展再提速。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审议通过《法治黄岩建设六大抓手工作方案》,将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求建设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更加优化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更加健全的营商环境法律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的执法监管机制,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更加浓厚的守信践诺氛围。出台《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个环节,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保障,切实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2.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在全省率先探索市场监管领域“认罚择轻”制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实施“认罚择轻”制度的意见》《关于执行“认罚择轻”制度若干意见的通知》,细化操作规定。已适用“认罚择轻”制度135件,占同期办案量45%,罚没款主动履行率达100%,实现行政处罚案件零复议、零诉讼。
3.强化司法机关职能作用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一是依法严打涉企犯罪。区检察院、公安分局成立打击侵害民企经济犯罪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形成侵害民企利益犯罪打击合力。落实涉企违法犯罪快受、快侦、快破机制,严厉打击合同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有力维护经济秩序。二是充分发挥共享法庭平台作用。区法院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庭审直播系统等模块,依托现有的硬件设施建立共享法庭,增设模具、道交、工商联、金融4个特设共享法庭,实现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司法服务功能全面覆盖。三是审慎办理涉企案件。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轻微犯罪的刑事案件,坚持少捕慎诉。区检察院会同区工商联出台《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民营经济”专项监督工作的意见》,对民营企业内部腐败和民营企业民事审判、民事指向进行专项监督。四是持续强化司法保全公开机制。加强与银行、车辆、房产等部门联动,探索构建在线查询平台,缩短保全周期,提高保全效率,便于及时掌握财产保全进展情况。强化保全工作与立案审判之间的工作衔接,针对当事人在不同诉讼阶段提出的保全申请,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完善《保全执行裁定反馈表》,进一步规范保全期限和反馈流程。
(二)立足精准服务,不断健全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1.全面深化警企联动。区公安分局成立“警企服务站”,完善警企联动机制,定期与企业开展交流座谈,及时获取企业需求,前置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群众、联勤联动等工作。围绕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全面落实项目警官制,全程贴近开展治安风险评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影响项目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治安因素。加强企业治保队伍培训,强化企业内部保卫指导,督促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及时预防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2.健全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引领的调解大格局,整合行政复议、仲裁、公证、法律援助等职能,畅通诉调、访调、仲调、援调、警调等衔接机制,加强协作共同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区司法局、区矛调中心、区人民法院、区工商联制定《关于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区总商会设立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总商会工作室,专职化、专门化、专业化处理涉企矛盾纠纷,完善诉调衔接机制,引导矛盾纠纷化解在“庭外”,全区多调联动方式化解纠纷2500余件。建立区级调解专家库,由资深法官、检察官、执业律师等专业人才、区级行业专业领域主管部门业务骨干和有丰富经验的乡镇(街道)人员等83人组成,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硬核支撑。推动涉企矛盾纠纷智慧化调解,依托“浙里办”“善治永宁”等程序平台,推动纠纷线上化解、异地化解、源头化解。三年来,全区调处涉企矛盾纠纷1500余件,其中重大纠纷和疑难纠纷200余件,调解协议涉及金额1.2亿元。
3.高效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三年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咨询窗口接待来电来访群众2900余人(次)。设立2家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站:一家设在经济开发区,围绕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流程的优质法律服务;另一家设在黄岩区瓜农协会,为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逾4.3万黄岩籍外出瓜农提供法律服务。深化“千所联千会”机制,全面提升全区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助力模具(塑料)产业大脑平台项目建设,以“法助模企”为小切口,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团队(浙江银马律师事务所),强化在线解答、法律知识宣讲,构建全流程、闭环式的模具产业法治化服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全力营造依法经营工作氛围
1.强化部门联动扩大宣传范围。区普法办通过持续主动上门送法及指尖普法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法雨春风”法律服务月活动。区人民检察院以“企业法律服务直通车”为平台,开展“检察官企业大讲堂”活动,为民营企业答疑解惑。澄江、高桥等乡镇(街道)深入辖区企业,通过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志愿者讲解等形式开展《条例》宣传活动。
2.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精准送法。成立“永宁法律服务团”,深入北城、院桥、江口等各工业园区200多家企业,组织开展以《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解读、企业风险防控为主题的法律宣讲活动,精准采集法治需求,将问题解决落到实处。将《民法典》单行本分发到澄江石柜岙小微园区、新前模具小镇、新前铸造园区、东城街道开发区等企业园区,涉及企业600多家。甄选法律服务行业内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律师对接乡镇(街道)辖区为企业“把脉问诊”,提供政策解读,助力企业修善《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规范》等多项企业“小立法”。
3.媒体联合行动强化互动传播。在“957与法同行”“黄岩司法”微信公众号、“之江法云”微信群开辟专栏,推送《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专题解读20余期,发布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复工复产、企业经营法律风险、涉企纠纷化解、涉企复议应诉等典型案例46个。通过门户网站、微信、手机短信、户外LED显示屏、楼宇电视等媒体平台,播放《条例》相关公益广告20000多条;将省普法办示范宣讲微课视频和学法用法典型案例免费推送、发放到民营企业,受众30000多人。
二、下一步安排
(一)立足层层推进,认真答好营商环境“基础保障卷”
加强涉企制度合法性审查,针对涉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及重大行政决策的体量会大幅提升的情况,严守合法性审查的关口,锚定“100%”的目标,切实把控涉企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的质量。畅通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反馈渠道,在制定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立意见台账,确保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规范。围绕简政减负的目标,及时开展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重点清理和修改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规范性文件,严格按照“谁起草、谁清理”“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及时予以废止或修改。
(二)全力优化提升,认真答好营商环境“便民利企卷”
省委提出打响浙江“办事不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的浙江品牌名片,对标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需要拿出一流的要素、配套一流的服务、营造一流的氛围,真正为企业办事“松绑”。重点聚焦“办事最快”这一靶向,进一步深化“无证明城市”专项改革,引导企业办事从“找熟人、找关系”向“讲法治、讲规则”转变。合力营造“柔性执法”这一氛围,针对行政复议工作中发现的部分小微企业因轻微违法行为被环保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处以高额罚款,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的现象,要联合相关部门重点推广“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制度,健全行政执法领域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准确把握柔性执法范围,实现“执法+服务”有机结合,助推执法部门从“执法型”向“服务型”转变。
(三)聚焦提质增效,认真答好营商环境“护航发展卷”
法治力量是护航企业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劲动能,对标企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主动找短板、找需求、找目标,持续推进小切口改革,变涉企法律服务“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高效化解涉企行政争议,开展行政复议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在乡镇(街道)设立行政复议便民服务点,在工商联、商会和民营企业比较集中的开发区或者园区等地方设立行政复议基层服务点。构建行政争议“1+N”大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职律师、行政复议陪议员等调解力量,推广行政诉讼e监督应用,开展全方位、全流程调解。同时,深化涉企行政争议案件监督,健全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机制,督促行政执法部门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依法执法。抓实企业经营风险防控,推广应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法治智检系统,推广“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进一步完善“千所联千会”工作机制,精选具备丰富经验的经济类案件、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公司治理法律事务的律师成立公益法律服务团结对联系重点企业,全面提供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纠纷化解、维权指引等法律服务。
(作者单位: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