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文化黄岩  >  人文
孟家巷里的名士许元颖
2023年12月12日 11:36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一条小巷,融汇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也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黄岩城区中心区域的孟家巷历经岁月的沧桑,虽大隐于市,亦是文人辈出,其中黄岩宋学文化继承人,清代九峰书院山长许元颖便是其中佼佼者。

  杏树里旁孟家巷

  孟家巷,古以姓孟氏族居住得名,是黄岩“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一。位于现区政府西面,与东西走向的西街平行,在西街东段南面。东至塔园头路,西至柴桑巷,是一条较有名气的历史街巷。孟家巷西头原有一个三合院,是民国黄岩著名商号“许同人”私人宅院。东头原是许元颖、许蟠云父子宅院,属清代三透四合院古建筑。巷子中间还有好几座古宅,如写着灰塑“和气致祥”门额的孟家巷42号宅院、写着灰塑“爽气西来”门额的孟家巷58号宅院。

  至今,离孟家巷西头仅几十米的西北侧,仍存一棵330年树龄的四层楼高大杏树,挺立苍穹。每在初冬时分满树金黄的银杏叶,在黄岩中医院停车场北侧迎风飘舞,落黄片片,蔚为壮观。这就是黄岩老城区有名的“杏树里”,地因树名。杏树里位于振鼓巷和柴桑巷交界处,西临鸣钟巷。钟鼓巷和鸣钟巷都因“定光观”放置钟鼓得名,这里道教文化盛行。

  许元颖宅大台门前原有旗杆,并且有上马石,大院内有荷花池,每在夏季满池接天莲叶和各种姿态盛开的荷花,吸引许多人前来大院内欣赏。宅院大台门上有一对许元颖自撰手书门联,上联:家守五经承两汉;下联:门临一水记三清。联语交代了古宅所处的位置,旁边有一条县城内的五支河流过,家族后代子孙要永远记得做人要如河水一样清澈流淌。因为离宅院西面不远处原有名道观——定光观,所以下联最后特意点到“三清”,即道教所尊三神,玉清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坚定践行者,更要学习四书五经继承发扬儒学思想,取法乎上学习两汉文章中的精华,经世致用。

  九峰书院山长许元颖

  许元颖,初名焯章,后来改为元颖,字容垣。清光绪丙午(1906)优贡生,同知衔通判调补民政部七品警官。著有《警樨盦诗文集》一卷,流传后世。许元颖先世北直隶汤郎台人,明洪武时,有因为从龙功封指挥使世职的先辈来台州任官,于是在台州安家。清代雍乾年间,朝桂公开始陪同父亲士铎公,由临海外洋许迁居黄岩三清桥,传了7代直到许元颖这一辈。

  许元颖曾祖父许永涵,祖父许绍封,都是县里的秀才。绍封公与他兄长爵序公移居孟家巷,生于下一辈堂兄弟4人。许元颖父亲讳浚禄,字哲敷,同辈兄弟中年龄最小,十多岁就失去了父亲,由于分家早没有能力供应许元颖完成太学生学业意愿,一直引以为憾。好在许哲敷在街上开有店铺,黄岩文士喜欢在他家里聚会,每次他们一起诗酒歌赋时都带着他旁听。而且许哲敷对待儿子的老师周子遹尤其尽力,深深感动了他,于是周子遹更对许元颖严加指教,他读书每天能背诵五六十页,弱冠之年就文名在外,县试、府试都居首选,台州同郡名士都愿意和他结交。

  据许元颖《童华生先生记事》记载,他以文章出名,主要得益于陈锡畴、林仲西、童华生三位先生教导。陈先生性格和蔼、作文风格特别蕴藉;林先生性格方严、作文风格明白晓畅;童先生性格乐易,作文风格尤其修整。这三位先生的文章好、品行高,称得上当时黄岩城内的文化名人,陈、林两位先生特别让人们尊敬,童先生让人们亲近,而许元颖更崇尚童先生“廉而不刿、高而不峻、持正而不激,能与人尽欢”为人处事风格,并且忠实践行。

  黄岩县城中有庆吊事情,许多人请求他作寿序贺联或者有人去世布置挽幛,传言他家的门槛快要被请托的人踏穿了。许元颖义务为他们写相关文字并主持相关事宜,不怕麻烦辛劳,成了美谈。那时,有个秀才从杭州应试回来,乘船到椒江海域了,船却倾覆了,秀才落水死亡。秀才的父亲因为极度悲哀,也去世了。秀才的舅舅请许元颖作一对挽联。许元颖触景生情,撰了一对长联,情真意切,极其贴切,内容如下:

  上联:贾长沙献策南旋,道出椒江,可怜汹汹波涛,千里归舟万里梦。

  下联:卜子夏丧明西去,我来甥馆,忍听茕茕婆媳,一声爱子两声夫。

  这对挽联至今还让台州有识之士传诵,许元颖文思畅茂可见一斑。但每3年一次的乡试,他都没有考中举人,未免心生郁闷。后来,他得到在京城任职同乡名士王彦威帮助,来到京城陈瑶圃侍郎家,作为塾师为他家族弟子教授学业。期间,也曾经入宝瑞臣尚书家,担任幕僚。

  从此,许元颖与海内文士结交,从他现存的诗集中可见很多名士。如喻长霖、章梫、高云簏、王舟瑶、柯辅周、林丙修等,相互交往密切。清代晚期,崇尚文字华丽,主要以骈体文为主,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当时即兴吟诵书写交流内容,许多随手散去了,没有将手稿保存下来,让人引以为憾。现在选录在《警樨盦诗文集》的诗文,都是他晚年退居九峰书院主讲时,他的门生弟子录存下来的佳作。

  至于许元颖“警樨盦”的由来,这里值得一提。许元颖少年时候文才被社会广为推崇,自以为猎取功名不在话下。因此从童子试到乡试,都依从他人的请托,而舍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耕耘别人的良田,以为助人为乐,帮人成名是人生快事。

  岁月蹉跎,青衫久困,三次乡试下来,许多才气不及他的朋友和同门,相继腾踔,功成名就。只有许元颖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仍然独自徘徊在乡间,他未免心存失落。反思自己为名所困,义务为别人写词章作嫁衣,不是长久之计,深感懊悔不已。许元颖的妻子陈敏桂,当时已经嫁给他,她平时也全力劝导他,做学问应当力求实名,要深耕自己的主业。许元颖每每想起妻子的好意,懊悔不已,深刻自我反思一番后,决定改变为人处事方式,从此自号“警樨盦主人”,激励自我。

  所谓“警樨”的意思,一方面是纪念妻子诚信谏阻,另一方面是表示自己再试秋闱(乡试),应当中举,再也不可以重蹈覆辙。后来从优贡考入民政部,成了七品小京官。但是晚清时期朝廷腐败,奸邪当道,民不聊生。许元颖于宣统庚戌(1910)冬天,辞官回归故里,执教九峰书院,担任山长直到去世。许元颖教学很有特色,他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循循善诱。平时与门人弟子相处,亲如家人,让弟子们从内心感动。他从不以严词厉色对弟子进行训诫,阻塞学子们的心灵,埋没掉年轻人个性,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在九峰书院掌教时,他因材施教,全部依照门生性格和禀赋,相对应予以指导,重点引导弟子们加以自学研读书院内的藏书,丰富知识涵养,旨在为有源头活水来。当门生们遇到疑难的地方,他及时进行详细讲解,娓娓道来,诲人不倦。九峰书院内有藏书楼,也有乡贤祠,门前古柏成行,溪流澄澈,四周松竹掩映,苍翠欲滴,环境优美。许元颖又经常引导门生在读书闲暇的时候,走出书斋游学,以浇灌园林为雅事,即兴吟诵诗词为乐事。尤其秋天的时候,菊花盈庭,九峰山下鸟鸣声声,悦耳动听极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求学,更使跟从他游学的学子们感到欢欣鼓舞,从而让他们自己主动奋斗在学习的道路上。

  九峰书院,在清同治年间由黄岩县令孙熹创建,以通经学古课多士,坚持聘任博学笃行的儒学名师在书院讲学。《九峰远眺》《暮春》《山中即事》等诗篇,都是许元颖主讲九峰书院时期所作。王棻、王咏霓两位前九峰书院山长,是台州学界泰斗,尤其“二王”曾经严格要求许元颖学习,他们师友之间讲习问答,其乐融融,从这些诗文中都可以感受到。其它如《见闻杂咏》《青岛杂咏》等诗篇,有的目睹战乱时事,寄托着他深深地愤慨。有的是亲友相互往还,阐幽显浅。可见他重伦纪,敦风教。至于闲咏风月,耳听啼鸟,静待花开等所思所感,也在许多篇诗歌中呈现,用来遣兴,一抒怀抱。

  《易经》说“言有序”,又说到“言有物”,诗歌这两个核心要素,他都做到了。许元颖现存的文章,阐明学术如《论朱子诗》,申明政见如《民食议》,褒奖节烈如《送卢节妇栗主入节妇祠祭文》,笃爱亲旧如《张子远夫子八旬双寿序》,这些文章没有洋洋洒洒的辞藻形容,但辞理清晰,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如文集中的第一篇《后凋草堂记》,满纸忧时愤世之情,是为他的好友黄岩儒学名家王舟瑶所作。文章叙写光绪丙午(1906)王舟瑶任职两广师范学校监督,后来鼎革回家,建成“后凋草堂”,以及隐居市集,诗酒唱和的相关事情。

  许元颖在九峰书院教导出的门生众多,如黄岩文史上的名人洪陆东、林显扬等。据洪陆东子女作《先考行述》载,洪陆东以优异成绩考入之江大学深造。由于辛亥革命风潮澎湃,有志之士,多致力改革运动,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洪陆东回到故乡黄岩,住宿在九峰图书馆,勤学苦读了一年多,此时许元颖与洪陆东二人原来并不认识。有一天,许元颖走出东面城墙镇海门来到九峰,见到洪陆东正伏几作文,许元颖悄然上前看他正在正在专心致志论述《四书奥义》,而且写的文章很有新意,于是询问洪陆东家庭情况,才知道原来是老朋友的儿子,从而收他为门生。在他门下“昭昭以开明心术,力务正学为训”整整6年。后来,洪陆东终成大才,“处世待人,知所以厚人伦,拳拳忠爱者,皆先生所教”。许多门生后来也一直和许元颖交流,亦师亦友,让他颇感欣慰和自豪。

  据刘绍宽撰《警樨盦诗文集序》载:“许元颖,字榕垣,黄岩孟家巷人,少时从王棻、王咏霓游,所学酌古准今,无骛新与守旧之弊。为文劲直通达,其传状叙述行事,深有得于史汉,诗出入唐宋间。而其感时、抚事、寓物、兴怀,又俱得春秋微显志晦之旨,与诗比兴之义。”附录《暮春山中即事》五绝一首,《马尾瀑》七绝一首,《九峰远眺》七律一首如下:

  暮春山中即事

  晴日读黄庭,炉烟似水渟。

  满山红踯躅,不放九峰青。

  马尾瀑

  一泻飞泉怒似雷,偶然澎湃忽然衰。

  争如蓄势三千里,不作波涛万险催。

  九峰远眺

  白云扶屐上嵯峨,日月双轮擦耳过。

  卅里江流穿蚁曲,万家庐舍结峰窠。

  背城未必终舆榇,驰檄胡然遽画河。

  无限山川无限恨,九州铸错奈愁何。

  许元颖不仅擅长作文,而且兼工书法,少年时期用正楷写了许多屏条和折扇,中年时期写书写长卷和白折扇圆润有力,晚年时期用行书为人写条幅、对联。他儿子曾多方征集他的手迹,因为抗战时交通堵塞,各地印刷所也都停业了,后来就搁置了下来,至今没有见到过许元颖的只字手迹。

  许元颖有2个胞弟,2个胞妹。二弟许诚清,黄岩县学庠生,江南陆师学堂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民国四年(1915)补授陆军步兵少校。幼弟许锦培,五品衔。他的妹妹一个嫁给同县螺屿陈贵纯,另一个嫁给甘肃通渭县典史下梁(现路桥)梁秀。许元颖大女儿许莲贞,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生,嫁给上郑士绅陈洛西长子陈苍钟为妻。三女儿许莪贞,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生,后来成了陈苍钟续弦。

  许元颖之子许蟠云

  许元颖儿子许蟠云,京师大学堂毕业,历任浙江交涉署分驻莫干山译员,曾任永嘉保安司令、县长,民国廿四年(1935)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温州专员,并兼任雁荡山建设委员会主任。民国二十四年(1935 )五月,温州师范学校(平阳)校长王学素捐俸建筑“溯初亭”,这年8月,王学素被调离,继任校长徐芳田撰、许蟠云书《溯初亭记》,现在这块碑记成为文化古迹移到一处河岸上,供人观瞻。

  据平阳刘绍宽撰《警樨盦诗文集序》载:“许君察政永嘉,于敬教劝学、务材训农、通商惠工诸要政,罔不具举。”正是践行许元颖崇尚的“不趋时、不戾时,孳孳于有用之学”,经世致用。同时,许蟠云兼任雁荡山建设委员会主任期间,为雁荡山风景区题写了许多摩崖石刻,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如题写于民国廿四年(1935)的上折瀑、中折瀑、下折瀑、枕流等摩崖石刻至今存在。

  民国廿六年(1937)9月30日,许蟠云辗转到镇江,在日军的轰炸声中,断断续续完成了《警樨盦诗文集跋》,全文记录了诗文集整理编写校对的全过程,全书校对人是王舟瑶的弟弟王佩瑶,他曾校对过《台州府志》《台诗四录》,有丰富的校对经验,现在回头看整卷古籍,第一部分刊印121首,第二部分刊印文章40篇,基本上没有差错,果然严谨。

  据许蟠云上郑亲戚讲述,许蟠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许志忠一直在台湾经商。二儿子许志平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定居重庆,几年前曾经和他夫人一起来到黄岩孟家巷忆旧,后来到他杭州亲戚寓舍住了半个月。三儿子旅居加拿大,平时与国内亲戚没有联系。

  经过旧城改造,孟家巷巷名依然存在,整个巷子两侧依然商铺林立,巷道中车流不息,人潮涌动。“十面埋伏”等特色餐饮店成了许多市民的打卡地,孟家巷深厚的历史人文深深滋养着这一方水土。

【作者】: 如 心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区委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召开
叶海燕在黄岩督导调研时强调 精准优服务解...
包顺富在开展“一线督战强基础促发展”活...
叶海燕在黄岩督导调研时强调 精准优服务...
区委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关于提升法律服务供给水平 打造法治化营商...
寻“我”启示里的幸福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