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是最根本、最管用、最持久的营商环境。律师兴则法治兴,律师制度是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制度设计源于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源于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公共法律服务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型、保障性工作,体现了我国对人权保障理念,服务型政府理念以及良法善治理念的践行。近年来,区委依法治区办立足实际、服务大局,有机贯通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力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打造现代公共法律服务高地。以法治保障经济稳进提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打造“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感、群众有利”的黄岩营商环境品牌。
一、当前工作现状
今年以来,区委依法治区办紧扣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工程”,以法治环境领域五大行动为抓手,贯彻“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编制《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实施方案》,制定法治环境十大改革举措。
(一)全面打响“永宁善治”服务品牌。一是聚焦降低维权成本项目。推动实施“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建立完善信用修复行政处罚机制、企业财产保值信用评估机制、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等,用法治力量激活市场活力。中国黄岩塑料制品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设施建设完毕,人员配置到位。二是持续深化改革攻坚试点。在全区范围内挖掘筛选9个营商环境突破性抓手项目(分别是: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法制审核机制建设与力量保障、黄岩区行政执法履职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国家市场监管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试点、在行政执法领域推行“认罚择轻”制度、积极推行涉企案件柔性执法制度、探索完善企业财产保全信用评估机制、首创推行企业破产清算周转金机制、涉企案件一体化治理应用场景、搭建“为企服务平台”一件事),全力破解改革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点带面推动我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质增效。三是积极谋划“微改革”项目。打造“构建规范刑罚执行与推动民企发展‘双赢’的涉企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新模式”。走访调研50余家涉矫市场主体,调研缓刑、假释等罪犯考期内的高频需求,征集意见建议112条。全方位提升司法服务企业的精准度和匹配度,搭建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绿色通道”,推动涉企社区矫正管理从“属地管理、严控外出”向“属地主管、异地协管、就地帮教”转型升级。目前审批社区矫正对象经营性外出62人次,同比增长60%,关联市场主体30余家,涉及经济效益上亿元,实现外出人员0违规、0脱漏管,达成刑事执行与服务民企的“双赢”局面。
(二)全力推进法治环境领域重点项目。一是深化执法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梳理“综合查一次”场景清单100余条,市场主体受检频次同比下降26%。全域推行“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柔性执法制度,梳理214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清单等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制度,实施有温度的行政执法,设立轻微违法学习室和执法公益岗,通过“以学代罚”“换位体验”等方式提升执法对象认同感。二是深化法律服务供给。深化“千所联千会”机制运行,实现9家律所与14家商会代表签订战略框架协会,健全律企沟通交流机制。组建“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团”,有序推动惠企“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涉企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处理、全链条化解”。今年以来调处涉企纠纷1539件,涉及金额2.57亿元,进企开展“法治体检”1523家,帮扶经营发展188次,持续释放“法治红利”。推进“模具(塑料)产业大脑---模法服务”数字化改革应用项目建设,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协同开展模塑产业全景式闭环法治保护。三是深化涉企风险防控。发布全省首个《关于涉企刑事案件一体化办理的实施办法》,出台《企业破产清算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精准把控企业风险点,规范使用企业破产清算资金。开展“11087”平安护航行动,严打涉企经济犯罪,梳理2016年以来涉企积案49起,已清理31起;开展涉企案件追赃挽损,追赃挽损近300万元,追赃挽损率96%。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人才储备亟待充实。我区共有15家律所,执业律师110人,公职律师74人,公司律师4人,全区律师万人比为2.64,虽较2020年的2.0有明显提升,但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受律所规模(收案难,内训平台少、业务提升慢)、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区律师队伍发展缓慢。
(二)法律服务精准性亟待提升。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频现,2022年,全区仅有184家企业与辖区内律所签订法律顾问合同,其中规上企事业34家,签订率为5.7%。中小微企业150家,签订率为1.5%。很大程度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等现状。其中区域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明显不足等问题,既是影响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优化我区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亟待夯实。我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和统筹安排,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和整体效应。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作用发挥不明显,成效难以量化。如文化礼堂建设未能将法治文化元素深度融入,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上档次的法治文化点。“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停留在表面,一些乡镇街道和村居被动应付,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未能有效衔接。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全力加强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宣传贯彻行业发展激励政策,推动律师行业发展。今年9月,我区出台了《黄岩区促进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要在此基础上加强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持续放大政策红利与吸引力。推进律所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律所强强联合,形成区域合理布局。强化与省内外律师事务所联系沟通,吸引更多知名律所与优秀法律人员扎根黄岩。二要实施青年律师扬帆行动,完善培养引育机制。搭建政府主导的青年律师培养平台,为青年律师快速成长提供锻炼机会。落实青年律师培养目标,加大对青年律师的吸引和扶持力度,优先培养青年律师拔尖人才和骨干人才,促进青年律师人才稳步增长。三要全力强化律师品牌建设,引导律所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律师组织参与政府服务项目,“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编写公共法律服务案例、法学课题等内容,扩大律所律师品牌影响。引导律师服务从传统诉讼向非诉讼业务拓展(如IPO上市、涉外业务、金融业务、知识产权等,这些业务目前大多被京、沪、杭律师占领)。
(二)全力提升涉企公共法律服务质效。一要提升市场主体法治素养,推动依法管理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法治教育和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市场主体自觉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推动企业主动合规建设,防范法律风险,提升企业管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二要健全律企双向交流机制,发挥律师专业作用。深化“千所联千会”机制,积极倡导律所律师走近商会、协会。加大“法治体检”的频次,提供更多政策解读、解决更多法律难题。促进律所与企业良性互动,提高法律顾问签订率。三要强化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力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整合全区法律服务资源,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全覆盖,探索建立法律服务承接力量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在现有的4家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站(澄江街道石柜岙、驻经济开发区、驻区瓜农协会、区模塑行业公共法律服务站)基础上推动打造更多为企“一站式”“一体化”法律服务平台,形成县乡村一体化服务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三)全力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水平建设。一要精准实施,有效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建立完善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常态化机制。持续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工作,完善党委(组)中心组学法、法治讲座、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严格落实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抓青少年“重点多数”,创新宣传形式。拧紧青少年普法“责任链”,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优化营商环境。从源头提高企业依法治企意识,增强经营风险防范。紧扣企业法律需求,制定主题鲜明的普法菜单,开展“菜单式”“预约式”普法。加大《民法典》《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等涉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作用。二要厚植土壤,夯实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全面加强对“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知识培训,建立区-乡镇(街道)两级培训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人熟、地熟优势,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基层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律咨询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与基层“三化十二制”有效衔接,推进法治乡村(社区)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使“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成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生动法治实践。三要文化引领,打造区域特色法治宣传体系。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培育法治信仰、树立法治理念中的教化引领作用,形成具有黄岩特色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依托“文化礼堂”,以点带面推进全区法治文化建设。提档升级现有法治文化阵地,对民法典主题公园、民法典主题街巷、人大制度展示厅、山前村、后庄村等特色法治文化阵地进行提档升级,完善一阵地一主题、一阵地一特色,在全区营造“抬头见法”的法治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