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文化黄岩  >  人文
下街村,写在时光河流上
2024年03月18日 16:35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小寒日,阳光打在安静的街道上。间或驶过的车辆留下了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一忽而,又静了。街面上,种子店、农资店一间接一间地开着,店主们或安坐在店内,或几人轻聊着,脸上挂着笑意。转弯处,卖零食的摊位与一个打炒米的摊摆着,摊主不急不缓,晒着阳光,静等顾客。阳光和煦,风也暖洋洋的,小寒不寒。

  这是龙年,我行走在千年古街——茅畲街的街道上看到的一幕。

  下街村居是茅畲老街的核心地带。千年时光流逝,这个名叫下街有着中国传统村落与省历史文化名村头衔的古村落,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村庄的主路上,立着一张张介绍下街村的宣传牌,驻足细读,多少能知悉其过往。村庄里,有牟、蒋、鲍、符、郭、潘、王等近20个姓氏,牟姓为大姓。我知道,茅畲作为牟氏的聚集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乡镇。北宋咸平三年(1000),四川陵阳(今绵阳附近)的牟尧(960—1030)带上先祖牟琳的画像,与三子牟俸(981—1056)及四子牟侃等9人启程前往江南,寻找安居的家园。几经跋涉,牟俸见茅畲九溪一带地沃水丰,由此定居于此,牟俸成为茅畲牟氏的始祖。“诛茅垦壤,皆成膏腴”,一晃千年,茅畲牟氏一族繁衍了32代。遥想当年,一个18岁的青年由万里外的四川迁徙至浙江,虽有避战乱之衷,但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一路东行,除了胆略,更需智慧。卜地打井,名曰涌泉。以涌泉井为中心,定居、生息、繁衍,渐成茅川街,即今日之茅畲老街。

  我一次次行走在茅畲的土地上,熟悉的大宗祠、银塘、九溪书院等一个个历史胜迹,恰好在一条中轴线上。下街,具有江南集镇水街一体的传统格局。茅畲老街四面环山,九溪穿越,周边开阔,土地肥沃,有聚宝盆之风水,宋代进士谢直曾道:九龙纳珠,身高虎威,名成有限,众富旌庐。想见牟氏先人在选址上颇懂堪舆之道。

  千年来,牟氏家族耕读传家,南宋牟忱设读书田,族人免费读书,元代牟楷设九溪书院,明代牟宗周设鸣山书院,文脉绵绵。牟企、牟及、牟松涛、牟忱、牟贤、牟育等10多位茅畲人中进士,20多位中举人,从山乡走向全国,开启了人生新路。

  从街上往里走,抗战时期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旧址茅畲小学在此。“艺术的风趣,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创造的精神”,革命艺术家陈叔亮当年的题字仍在。这所颇具先锋思想的乡村学校,前身为九溪书院。他是元代深得程朱理学真传的人物、茅畲人牟楷创办的。牟楷,号“九溪居士”,在文昌阁设账授业。教授生徒达数百人之多,门生称其所著之书为“理窟”,尊称他为“靖正先生”。秉承着先贤办学初心,茅畲的办学历史从未中断。时序进入民国,牟正非、牟谟考入北京大学。时值国难当头,两位从乡村出发的茅畲人,身怀家国情怀,投身于伟大的“五四”运动,他们的人生与启蒙一代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并曾担任北京大学讲师与教授。下街人牟正非后回乡担任茅畲乡乡长与黄岩县立中学校长。抗战时期的茅畲小学有共产党人林泗斋及进步青年陈庭槐、陈叔亮等,他们以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一批进步青年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成立了“茅小”救国会,将宣言寄到上海《新儿童报》发表,在全国引起反响。后来,又成立“茅小儿童参观团”,到黄岩、路桥、海门、泽国等地演出,宣传抗日思想,“茅小”由此成为黄岩的“延安”。一批茅畲人纷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其中,上街人牟决明赴延安大学鲁艺学院,牟瑞兰、牟梅芳参加苏北解放区,牟桂芳赴皖南工作,为京剧《沙家浜》的原型。也出现了浙南“三五”支队党代表杨明清烈士,浙南游击队的冀妙顺烈士及牺牲在抗战战场上的王岳清。

  一所乡村学校,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华章。

  西乡的风在历史中轻拂。一个个下街人,生于斯,长于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始,我的脚步常在下街响起。老街喧闹,物业两旺,供销社为龙头的各种店铺琳琅满目。街道上溪水淙淙,两边人声喧闹,社戏不断,涌动着一个地域的生机。时代大潮下,一个个下街人,从下街出发,追着阳光奔赴全国各地种西瓜。老街老了。一年大多的时间里,街道上常是老人们的脚步缓缓地在老街响起,老街寂静了。只有瓜农回家时,老街才重新喧哗起来,街道上停满了各种车辆,还有一家一户为种瓜服务的农用物资堆满了房间。一年又一年,一间间新房矗立起来,我最担心的是一幢幢大宅成为过往。于是,我一次次走街串巷,与老建筑对视,与旧时光连接,一次次在街巷里拍摄下历史的影子,建筑的样貌。

  建筑的故事,人物的故事,穿连着一个个家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千年时光的故事,还有时代变迁的印痕。当我在数年前听到下街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我仿佛听到了老街嬗变的声音在响起,多好的建筑啊,如果能留住,那是一个地域不可再生的资源,不仅仅是留住乡愁,也是老街凤凰涅槃的机遇。

  当我又一次驻足在老街,目前仍留存有96栋明清建筑,多为二层重檐砖木结构,是老街千年历史的积淀。这些由民居、祠堂、厅堂、商铺、书院、庙宇等组成的传统建筑,传递着浙东传统民居的信息,精美的牛角、花窗、浮雕、影壁等无不传递着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千年来江南民居演绎的文化符号。尤其是豫亲堂、聚德堂、敦福堂和裕德堂等为代表的历史建筑,其形制、形式、雕刻、铺装等元素,值得后人传承。

  豫亲堂为明皇帝朱棣太傅牟完的故居,由台门、中堂、厢房组成,梁、柱、枋、斗拱、雀替基本完好,其台门是一座独特的四方柱独脚门,为台州现存唯一的式样,是区级文保单位。聚德堂又名树德堂系清末至民国年间一处当店,为武举人牟中元儿子牟则培建造,为二层三合院建筑,底层走廊为卷棚顶,檐柱下四面雕刻花草、螃蟹等图案。建筑西侧砌筑有一座八字形照壁,体量较大,制作讲究,砌筑灰雕开光,内饰山水花草纹饰,我曾见过道地里摆放青釉石雕刻的石鼓凳,十分精致,聚德堂为区级文保单位。“敦复堂”,清道光十八年(1838)卫守备养庵公所建,潘湘门太守题其额的老屋的先人曾世袭“云骑尉”。台门、屏风、荷池和木雕格子窗富有特色,牟正非曾居住在此,是区级文保单位。裕德堂为宋进士牟忱故居,三合院建筑,“以德裕后,不以富。”传递着其教化子孙的思想,“望郎窗”富有特色。

  街道静谧,阳光温暖。我徜徉在下街村,与一幢幢古建筑对视,看一个个老人从我眼前走过,气定神闲。不远处,年糕工场里,热气腾腾,浸米、分拣、包装,有条不紊,欢声笑语飘荡,乡村生活,真好!

【作者】: 章云龙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区人大常委会 区人民政府2024年度工作对接...
乌岩头村、繁三村获评省级优秀返乡入乡合...
“微醺”宁溪“二月二”灯会氛围感拉满
普法宣传进社区 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墙”
耄耋老人走失 众人接力寻回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新春第一会”剑指项目攻坚,有何深层考量?
抢占数字经济赛道 培育新质生产力 黄岩集...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