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  黄岩人物
郑英俊:传播方言文化 我有讲不完的“黄岩白搭”
2024年04月09日 16:00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黄岩白搭”,又称黄岩方言顺口溜,古时多为街头艺人、落魄文人所编,以口头形式流传于黄岩、路桥、椒江各乡镇街头巷尾,具有诙谐、幽默、风趣、夸张、滑稽的特点,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

  郑英俊,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艺术人才,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白搭”传承人,人称“黄岩赵本山”。郑英俊13岁登台表演,一生与曲艺结缘,足迹遍布橘乡山区,他善于将浅显生动的民间艺术与书面规整的方针政策相结合,作品贴近生活、脍炙人口,其创作的《王老汉走黄岩》《人民的儿子百姓的官》《农民与记者》《李二嫂经商》等200多篇“黄岩白搭”段子,深受百姓喜爱。

  红色基地里的方言讲解员

  上郑乡圣堂村,地处黄岩西部与永嘉、仙居两县交界的括苍山区,村居多依山傍水而建,风景宜人。春意正浓,藏于圣堂村深处中的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

  “1948年4月,浙东台属‘铁流’部队和浙南括苍支队在上郑乡圣堂胜利会师。这一会师,有力地推进了黄岩乃至台州的解放进程。”纪念馆里,一位身穿中山装的老人正在声情并茂地给众人讲解历史,不同于其他博物馆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讲解员,这位老人讲的是地道的黄岩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老人叫郑英俊,是“黄岩白搭”非遗项目传承人,他在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里已经工作了13个年头。“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要接待上万名参观者,讲解的内容是上郑圣堂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在这里能用我擅长的土话‘白搭’为党的宣传事业发挥余热,我感到非常荣幸。”郑英俊笑着说。

  如郑英俊所说,“黄岩白搭”是他最擅长的一项技能,而这项技能,他已经打磨了数十年。也许有人会说,人人都会说方言,为什么能称之为“技能”?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讲述的方言相比,“黄岩白搭”的确称得上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民间曲艺。“黄岩白搭”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有400多年历史,因市井街头的贩夫走卒常用方言顺口溜编唱“生意经”招揽顾客,在民间逐渐形成为讲述街头新闻、生活趣事的方言段子。“黄岩白搭”以说为主,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常常在大型庙会、迎会活动中以节目的形式出现,让人在方言的妙语连珠中开怀大笑,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

  “黄岩土话有很多词缀音节接近,适合编成顺口溜。在农村,大家都喜欢听庙会上的‘讲白搭’,也喜欢把方言编成顺口溜来讲。”郑英俊说,“我的母亲就很喜欢编方言顺口溜,小时候听她‘讲白搭’,觉得很有意思,我也会学着她用顺口溜讲两句,慢慢地开始喜欢上这门艺术。”

  让“白搭”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959年,郑英俊在宁溪中学就读初一,性格开朗的他在学校的各类文娱活动中表现积极。很快,一个极佳的表演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老师邀请他在多所中学共同举办的文艺联欢会上表演小短剧。

  “当时节目指导老师张崇裕让我扮演一名‘投机倒把分子’,虽然我年龄小,但在舞台上一点也不怯场,把台词说得很好,张老师夸赞我很有表演天赋。”郑英俊说,那是他第一次登上舞台,面对台下数百名观众,郑英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坦然自若,让他赢得了一阵阵掌声。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爱上了站在舞台上的感觉。

  初中未毕业,郑英俊的父亲病逝,年幼的郑英俊开始白天做农活,晚上自学二胡、快板等才艺,经历生活的磨砺,郑英俊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越来越深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日渐提高。在村里,会读书识字的人不多,作为文艺骨干的郑英俊,开始学着自编“黄岩白搭”上台演出。

  “我根据当地的好人好事或者不良现象编写些快板、顺口溜,参与村里的宣传演出,还在农村‘扫盲’学校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后来就想自己组个剧团,一方面可以增加点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想丰富山区村民们的文化生活。”郑英俊说。

  从1978年至1988年,十年时间,郑英俊带着剧团的团员们走遍黄岩、仙居、永嘉等地的山区,演员队伍最庞大时达30余人。“这十年外出跑剧团的经历给了我很多人生感悟,我见到了我们的乡村、城市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变美变好,人民越来越幸福,对党的政策方针也更加领悟和信服。”郑英俊说。

  后来因多种原因,郑英俊停办了剧团,把更多时间放在了“黄岩白搭”的创作上。五水共治、多城同创、反邪教等内容,都是他创作的题材。尤其是《人民的儿子百姓的官》《老硬入党》《十八大精神到田头》《百年古梦今朝圆》等作品都显示出了这位老人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恩和敬意。

  “我父亲常说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他写出来的‘黄岩白搭’大多是歌颂党、歌颂时代的作品,大家都说他能把晦涩拗口的政策讲得人人听得懂。不过,我们都知道他为了写‘白搭’付出多少心血,他在创作时会茶不思饭不想,直到把作品完成。”郑英俊的女儿郑荷芬说。

  无法割舍的“黄岩白搭”情怀

  “永宁源头黄岩溪,源头福地大寺基。千淙山泉汇成溪,弯弯曲曲到宁溪……”

  在上郑乡文化礼堂文艺演出的舞台上,已经78岁高龄的郑英俊神采奕奕地讲着自已新创作的一首宣传黄岩乡村旅游的打油诗。今年春节以来,郑英俊受邀参加多个村庄文化礼堂的宣讲演出,不知疲倦。

  老话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上郑乡的每一次大型文艺活动或政策宣讲活动,郑英俊都会积极参加,这不仅打磨了郑英俊在“黄岩白搭”上的创作技能,也让他在民间打响了名气,人们称他为“草根演说家”“黄岩赵本山”。椒江、路桥、临海等地的乡村文化礼堂也会邀请郑英俊前去表演,多的时候,他一年要演出一百多场“黄岩白搭”。

  “郑老师读过很多书和报纸,而且多才多艺,他熟知国家政策和历史文化,每当带着我们表演‘黄岩白搭’时,他会先跟我们把知识点讲明白讲透彻,让我们在表演时更有感觉。”郑福全是上郑乡人,也是郑英俊在表演“黄岩白搭”时带出来的徒弟,他对郑英俊的才学十分钦佩,“他的创作才华和演出能力很强,他站在台上一讲‘白搭’,观众就会被他的表演所吸引。我们跟着郑老师表演‘白搭’十来年了,远不及他的水平。”

  2017年,黄岩区传媒集团(现为黄岩区融媒体中心)邀请郑英俊参与《大可讲老话》节目录制。这是一档方言栏目,它通过主持人和嘉宾解析方言词组及其应用场景、讲述历史文化故事,来展示黄岩方言的魅力和本地的特色风土人情。

  “乡土语言最能打动人心,郑老师是‘黄岩白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方言的领悟和解析能力很强,他能把一句方言的来龙去脉、应用场景讲得清清楚楚,语言也非常有感染力,给人以亲切感。”《大可讲老话》编导程敏说,方言节目就是保护方言文化的途径之一,郑英俊受邀参加节目后,在普及方言文化的宣传工作上,功不可没。“有些方言山歌即将失传,郑老师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通过节目的方式把山歌保留下来、传播出去,为黄岩方言文化发展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程敏说。

  “‘黄岩白搭’是祖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它、学习它。我只要活着,就会在这项民间艺术上多努力几年。”郑英俊说。

【作者】: 记者 张 芮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王浩在全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
全省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专题动员部署...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
营造安全出行环境 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
我区开展建筑工地出入口交通安全大检查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新春第一会”剑指项目攻坚,有何深层考量?
黄岩:力争育种成果扎根 并推向全国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