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里,孩子“无处去、无人管”成了不少家长的烦心事。而在澄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作用,空闲场地变身“长霖青创学堂”,不仅让孩子们在文化传承与技能学习中乐不思蜀,更成了破解家长托管难题的“金钥匙”。
在澄江街道东岙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的“长霖青创学堂”老少同乐公益课堂上,几名暑期孩子正跟着老师认真学唱戏曲《穆桂英挂帅》选段。板鼓轻敲起“咚锵、咚锵”的轻快节奏,伴着二胡丝丝缕缕的旋律,孩子们脆生生地唱着“辕门之外三声炮”,那带着稚嫩的调子,倒也把穆桂英的英气唱出了几分天真的模样。
“戏曲既能唱,又能做动作,动静结合着练本领,可有意思啦!”学员骆书艾开心地说道,“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唱调子、练身段,身边还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学,一起玩,这个暑期过得特别有意义。”
过去,各村党群服务中心都面临部分场地闲置、设备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如今,街道通过村村联建、资源共享,不仅盘活了活动场地,还丰富了服务内容。
依托余家屿村新升级的党群服务中心的崭新环境与完善设施,各村爱打乒乓球的孩子汇聚到这里参加系统学习。入乡青年教练杨文渊采用游戏闯关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大家在趣味互动中练球,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看到孩子们在这里专注学技能,家长们也倍感放心。
余家屿村村民叶爱华笑着说:“我平时上班忙,孩子托管真是老大难。以前放家里,不是抱着平板刷就是捧着手机玩,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现在好了,放这儿既能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又能学些本事,每天回家还会念叨学了啥新招式,看着就高兴。”
澄江街道“长霖青创学堂”于今年5月成立,其设立旨在纪念清末榜眼喻长霖——这位从澄江走出去的教育家,以此延续乡村文脉,传承其力推“乡学普及”的理念。学堂成立后,街道同步发布“乡村文化合伙人”招募令,广邀社会各界力量参与。
以党建联建为引擎,学堂积极融合社会组织、乡创人才等多方资源,创新构建“青年入乡+三级联动+公益共享”模式。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成功打造出“1家街道中心+6个片区+18个村”的党群服务矩阵,依托“15分钟生活圈”,打造出“课程联排、学员联享”的文化教育新格局。
“村民在小程序上点单,就能跨村上课,我们还有‘共享教师库’按需派课,再配上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让一老一小充分享受15分钟文化教育的便捷与快乐。”澄江街道党工委委员李志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