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3月,因《今日黄岩》“橘乡老行当”专栏约稿,我曾采写过吉岙村手工草席制作工艺,出门前我特地翻出当年剪报,拍照保存,想着顺便去问候当年的王保根师傅,不知他是否还经营着这门老手艺。
吉岙村,又名葛岙村,也叫葛岙杨村,位于黄岩南城,东与璜山头村相接,北与药山村为邻,西接院桥镇三友村,占地面积2300亩,东、南、西分别有虎鼻山、望海尖、龙潭岗三山环村,南官河、葛岙溪滋养着北面一大片平地,适合种植水稻、席草等,素有“草席之乡”美称。
三月三,青草漫。驱车顺着104国道向南行驶十多分钟,路右侧有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上刻“吉岙大道”,晨光下金光闪闪,颇为醒目。看到此牌,就要提起吉岙村的骄傲——上海黄岩商会、黄岩在沪人才联谊会原会长、思达可家具(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星定。树高千尺不忘本,水流万里总有源。2002年春节杨星定回老家过年,看到入村唯一的机耕路雨天坑洼积水,村民出入不便,于是当即决定捐资180万元造桥修路。一条长1600米的两车道水泥路和“吉岙”“小杨”两座桥造好,村民无不为其竖起大拇指“点赞”!20多年来,他坚持每年春节给全村老人发红包,60岁以上老人每人500元,80至90岁老人每人1000元,90岁以上老人每人2000元,仅这项每年得20多万元,另外他还在村里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和贫困学生资助基金。
汽车拐进吉岙大道,路两边宽阔平坦,满眼是成片农作物,莹莹绿绿,芋头、水稻、葡萄、橘树竞相招展,好一派生机勃勃。溪边野生的小灌木、芦苇自由且随性,这片就是吉岙地形地貌中描述的北面平地。如时光倒流至吉岙村打草席鼎盛时期,眼前应是一碧万顷的席草随风舞动,要用手机全景功能,才好尽收眼底吧。
葛岙溪从牌坊下的南官河起与大道依偎前行,直至村部外占地50多亩的荷花塘景观带。盛夏的吉岙有着别样的景致,荷叶挨挨挤挤,摇曳曼妙,荷花亭亭,不忧,也不惧,莲蓬把阳光和雨露收集为饱满的果实,鲜甜到村民心底,这里已成为黄岩甚至是台州文旅打卡网红地,吉岙村也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和市美丽乡村精品村。
村子在大道的尽头,看来这“岙”字相当贴切,村部在岙底不到一点的路边。我趁着等人间隙环顾四周,远处山顶晨雾未散,云蒸霞蔚,菜园里蚕豆花娇嫩欲滴,奶豆荚花褪残红,似妙龄少女待字闺中,采豆南山下还需些时日。村部对面就是别墅区,共四排,目测有七八十间。
拐弯处有一幅三层楼高的墙画,虽褪了色,但还是很吸引人,犁田、赶牛、吃点心、担水……好一派农耕忙碌场景。2018年,村两委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第一,聘请中国美院专家以“衣蓑留冷阁,席草种闲田”为设计理念进行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基础设施,疏浚加固河道,统一设计立面,绿化美化庭院,如今是“门前花木满园香,小径幽深春意长”。
再向岙里走去,建于世纪之交的水泥房筑舍成排,鳞次栉比,错落有序,白壁黛瓦,五彩墙绘,生动有趣。虎鼻山、大坪头、燕嘴缺蜿蜒起伏,青翠叠嶂,吉岙溪缓缓,这就是吴冠中笔下江南水墨画的具象化。村文化礼堂紧挨着老年协会,它以典型砖木古民居为基础进行设计改建,以席草文化为主题陈列布展,保持原有特色,增加现代使用功能,设计性、实用性并存,曾作为示范案例在乌镇的大会上展示。
我遇见村里唯一还在织席的农妇,她热情地打开机器,演示机打草席的场景,因为草席是给终了的人用,只有50厘米宽,所以生意也不是天天有。另外民用草席市场品种丰富,消费者选择多,传统手工草席早已失去市场竞争优势,曾经作为村民经济来源的副业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王保根已于去年离开了,村文化礼堂有他打草席的画面,介绍他是台州市仅剩的唯一手工打草席手艺人。
差不多走到岙底,就是抗日将领杨从根(字乃青,号绍东)老宅,村民称之为“将军府”。人去楼空,老宅早已荒废,残垣断壁,杂草密布,有几只蜂箱置于其中,蜜蜂飞于野花间,倒是别样景致。高大的台门诉说着当年主人的军旅战绩和报国雄心,如今已爬满木莲藤,莲房结了不少,摘一个,手捏,实心,掰开,白浆流出,里面全是淡粉的木莲籽,是制作木莲糊的好原料。
成熟的木莲籽、饱满的莲蓬和村民的幸福生活,就是杨将军穿越荷塘,梦回故里看到的最美风景;杨星定内心深处也有一颗莲,风霜不蚀,坚守初心,静自盛开,暗自生香。
同行的南城街道干部与村书记,顺便对大隐于村的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宣传与检查。企业主真是闷声发大财,门口无标识,里面只有几位白发阿婆在包装塑料杯,再走进,几台全自动塑料加工机的机械手在运行,声音很小,因无人操作,少了工人进出的空间,机器摆放相对密集,土地利用率提高,直观的零地技改。
回程,过荷塘,荷叶已钱钱。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在莲最美的时刻,我定再来打卡吉岙荷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