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屿头乡沙滩村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知名栏目《一鸣惊人》在此进行现场录制,我区各乡镇街道选拔出的优秀文艺轻骑兵队伍与国内戏剧名家同台献艺,将蕴含“千年永宁”韵味的基层文艺精品展现在国家级媒体平台之上。
这场高规格的录制活动,不仅是对我区基层文艺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我区积极探索“文艺轻骑兵”体系建设、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成果的生动缩影。
创新机制凝聚基层文艺“主力军”
今年以来,我区将“文艺轻骑兵”作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百米”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汇聚基层文艺力量。我区构建了“1+1+19+N”的网格化组织架构,即1支区级总队、1支乡镇街道领头人分队、19支乡镇街道小队和众多民间团体协同发力,确保文艺服务覆盖全域。通过“文艺人才大寻访”,打破了行业壁垒,将市级名家、非遗传承人、文艺骨干乃至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的“乡村大使”队伍、特色鲜明的“香香工艺蜡烛艺术团”等300余名优秀人才纳入“蓄水池”,形成了多元化的精锐力量。
为确保队伍活力长存,我区出台了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实行积分制考核和“以演定补”的保障机制,将演出场次、群众满意度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激发了文艺轻骑兵们“自我造血”的内生动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各文艺轻骑兵队伍已累计开展巡演936场次,惠及群众达50万人。
下沉服务绘制文化惠民“活地图”
文艺服务如何从“送下去”变为“种下去”,关键在精准与融入。我区文艺轻骑兵突破固定舞台局限,将服务阵地前移至农家小院、工坊车间、老年公寓,打造“零距离”的文化空间。以头陀镇的院落演出为代表的“种文化”,让文化服务“冒热气”又“接地气”。
同时,我区创新实施“群众点单+专业派单+轻骑配送”的精准服务模式。针对青少年、老年人、新黄岩人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话剧体验营”“文艺共享空间”等服务项目,实现了从“我演你看”到“你要我演”的转变,真正让文化服务“对胃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艺轻骑兵们深耕本土,推动表演从“舞台呈现”向“场景沉浸”升级。沙埠镇以佛岭水库为天然幕布,打造山水实景演出;平田乡联合专业剧团创作沉浸式话剧,让观众化身剧情“参与者”。这种“借景造境”的演绎,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我区的青山绿水间交相辉映。
培育品牌打造乡土文化“金名片”
为让基层文艺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区着力培育文艺轻骑兵品牌。一方面,深挖本土文化,组建文化智囊团,创作出一批如以灵石寺戏曲砖为灵感的金奖小戏《戏砖争魁》、反映乡风文明的原创小品《橘子红了》等具有黄岩辨识度的精品力作。“我们的创作灵感完全来自黄岩的山水人文。目的就是要讲好黄岩故事,让地方特色成为我们文艺轻骑兵最亮的‘金名片’。”《橘子红了》导演、区乡村大使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健说。
另一方面,我区强化资源整合,依托文化礼堂、特色民宿建成多个创排基地,并通过“大师课”等形式培训队员与爱好者超万人次,为队伍持续“充电赋能”。在传播上,依托“短视频+直播”双轮驱动,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让宋韵雅集、翻簧竹雕等本土文化通过屏幕“活”起来,推动文艺轻骑兵品牌“破圈”传播,深入人心。
对于“文艺轻骑兵”体系的成功实践,区委宣传部文化科负责人吴蒙柳总结道:“‘文艺轻骑兵’是我区探索基层文化供给新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将文化服务从‘被动配送’转变为‘按需点单’,不仅把精彩的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更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富有黄岩韵味的精品力作,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开花结果。”
此次央视《一鸣惊人》栏目的录制,为我区的“文艺轻骑兵”工作提供了一个走向全国的展示窗口。镜头之内,是沙滩村的一时盛况;镜头之外,是我区久久为功,以文艺之光点亮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实践。这支活跃在基层的文艺队伍,正以其灵活的机制、精准的服务和深厚的乡土情怀,持续为“千年永宁”注入蓬勃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