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橘乡文苑
由读潘涌诗歌想起的……(夏矛)
2008年07月02日 12:04 来源:黄岩文学(第一期) 【进入论坛】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读诗往往成为一种奢侈,更不必谈论写诗。但是,仍有一群人不甘于寂寞,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发出各种声音;仍有一群人像朝圣者,虔诚地接受自己喜爱的歌吟,期待着灵魂的愉悦。

  纸质的媒体无法承载快速发展的诗行时,网络以疯长的态势把诗与非诗都以“诗”的名义推到我们的面前。一批批新诗人和写诗的人也以诗会等名目在纸上和网上发布各类宣言。众神喧哗。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知识分子或知道分子中间大行其道的,与一般已被诗歌败坏胃口的读者毫无干系,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诗,已经脱离大地,在空中自由飞翔。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写作新诗的“老小孩”(借用诗人圣野给自己的称谓)们,如果能够接受70年代和80年代新诗的创作,对舒婷、北岛、顾城和以后的海子们亦能津津乐道时,他们对90年代后和新世纪初的诗坛已陷入迷惘,甚至拒绝谈论。流派纷呈,都是以为自己是诗歌界的精英人物,或者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下一位获得者。(也有对此奖不屑一顾的,说仅在圈子内交流,但一交流,又觉圈子太小,不知为何又弄到社会上去)

  其实诗歌可以单一也允许多义,不是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红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已有几代人为《红楼梦》诠释,而今后还要继续下去。举卞之琳的《断章》为便,为这首短短四行的诗,已有超过它千万倍的文字解释。诗歌的导读是需要的,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理解。写诗要一种悟性,读诗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编辑部把潘涌的诗歌打印稿交给我,希望我能谈一些感想。我知道自己力不从心,但最后还是接受了。潘涌写诗多年,与王艾从小一起长大,诗风受王艾影响,早已不是新人了,听诗友说很少向外投寄作品,是个孤独的诗歌写作者。因我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正如她的《溪涧》中所说“我观望着陌生/在丛林中娇艳的像朵花”。确实,潘涌的诗亦如我上引的诗句,无论在意象或语言上都与一般诗歌不同,有他自己的特点。把“陌生”一同与“娇艳”、“花”联系在一起,已把正常的语法打乱了,但都是新鲜的。(如“娇艳的”改为“娇艳得”妥善些)诗人对溪涧里水流湍急中鱼“簇拥”一词的运用是对生活观察的细致表现,“摇滚乐”也用得十分恰当。“文明的大气层被群山抵止”是因为“文明”中包含着“最不真实的成份”,“诺言”也是“垃圾般”的谎言吧。听说诗人目前在山区工作,与水电打交道。假如不是先入为主或望文主义的话,在他的诗作中有其职业的特征。如《溶化》中的“渡口”、“独木舟”的比喻,雨“洇湿我的中指的感觉”;《溪涧》除上引的诗句,还有“水份延足而上”的体验;《玉兰花开》中的“雨,热情的/拼命寻找闪电”,“……回忆/开始的水滴敲打”。就是《注释》、《为一次爬山而作》这些不直接出现水和它有关联的诗作中,也营造着一种恐怖和寒冷,后者还有“沉默之鱼”的诗句出现。而《八月干旱与水》更直接呼唤着“四处寻找葱茏的水源”。

  仅就我们目前读到的潘涌这几首诗,它的陌生感带有多义性,有些地方可能要多读几遍。一些诗句还是耐得住咀嚼的。写诗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读诗也要从某个切入点,能读就读,不愿读也就搁下吧。以上是我从读潘涌诗歌中获得的启示。

 作者简介:

  夏矛,浙江黄岩人,省作协会员,黄岩区作协主席。

【作者】: 夏矛 【编辑】:林海蓓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坚定信心谋发展 实干笃行谱新篇 我区召开...
包顺富专题调研模塑、玩具类企业发展情况
区政府、区政协2025年度工作协商对接会召开
黄岩枇杷喜摘双项荣誉
坚定信心谋发展 实干笃行谱新篇 我区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技术水准、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等均领先全...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