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的文学期刊竞相绽放
台州的文学内部刊物(为方便叙述,统称为文学期刊),分为我市各级文联(当中也有文化馆)旗下的文学内刊、报(以下简称内刊)和民间办的文学刊物(以下简称民刊)两大阵营,几乎每个县(市、区)至少办有代表性的文学期刊一份,如果算上报纸文学副刊、乡镇级的内刊和校园文学报刊、企业报刊的文学园地、网站文学版块,可以说是汇成了一支浩浩的文学期刊大军。内刊与民刊至今在为我市的文学事业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文学期刊所承载的功能相比,如今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以下将展开论述)。文学期刊既是各地文学综合实力的大展台,也是文学青年的摇篮,同时也是一张当地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怎么办下去?已成了宣传部门和文学界及热爱本土文化人士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9月10日上午,黄岩区文联借座秀丽的长潭湖畔,以今年创刊已办两期的《黄岩文学》发起的文学恳谈会的名义,拉开了内刊和民刊“长潭论剑”的序幕。这天,我市有40多人出席本会,除东道主《黄岩文学》外,县级内刊《东部》、《椒江文学》、《海风》及民刊《九龙》等主编级人物与编辑人员,仙居文联(办有不定期报纸型《仙居文艺》,正在筹办《永安溪》)副主席陆原和黄岩《橘花》报主编夏矛,包括各地写手,云集一堂。本届所设的论坛,引起了一些官方人员和不少民间写手的重视,市文联常务副主席陈祥麟,黄岩区分管文化的副区长李玲玲;既是路桥区区长助理又是散文诗歌功底扎实的李萦枝,包括黄岩区宣传部副部长毛荣华等到会,大多人作了重要发言;来自湖州的国内著名评论家沈泽宜教授,和来自我市的著名诗评家洪迪先生,也对之作了精彩的论述。
当日,从上午直到临近午夜,分三个时段,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着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本着求同存异、彰显各刊个性的出发点,进而提高认识,明确了下一步办刊的思路。
通过本届论坛,可以显示:我市文学期刊的发展方向和我市的文学发展态势,发生了不少转变。
A.政府积极为文化“买单”
回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办刊费用是企业为主,官方为次。官方拨出一部分经费,其余靠企业赞助,设立了刊物理事会,然后刊物在每期的封二封三封底介绍企业形象。办刊人为经费的捉襟见肘而伤过脑筋,造成个别刊物中途“夭折”。
到了今天,主次的位置反过来了。各地政府已意识到“文化这个软实力”对地方所产生影响力之意义了,办好文学期刊也是建设文化大市的一个有机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从最早温岭的《海风》,到椒江的《椒江文学》、路桥的《东部》、黄岩的《黄岩文学》等,均已转为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加上部分企业乐意从中“添砖加瓦”。出资人主次身份的转变,使刊物生存力有了坚实的保障。
政府所费的“银两”划得来。主要有:一、办刊对推广当地文化确实能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二、刊物能聚拢文艺界尤其是文学界的人气,而且能赢得有文化素养之民众的称赞;三、刊物发向全国各地,等于换一种方式提高当地的形象和知名度。比如,《台州文学》多次参加省作家节等文化交流;《东部》和《九龙诗刊》,尤其是全国的诗歌界人士几乎无所不知,这无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
B.多主题演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刊和民刊(起先是油印刊,接着是铅印刊)的主要作用是成为培养本地作者的路径,不少编辑大多是老文化人,他们关注文学新人,起到为他人作嫁衣的作用。这些老编辑对文学新人会倾其心血,他们为自己发现新人显得异常兴奋,有成就感。比如,约上新人促膝长谈,即便退稿也会对其作品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字意见,甚至会特地前去辅导。特别对新人的处女作,他们会亲自作局部甚至大幅度改,在诗歌门类上还会把自己的好句子注入新人稚嫩的诗作中,变为新人所有。办了多年《橘花》报,至今仍主编此报的老诗人夏矛仍在培养中学生这级梯队上继续发挥余热……每当提及老字辈,就会令今天的文学后辈肃然起敬。本届论坛上,原《九峰》杂志老编辑蔡平洋先生重提这种精神,然而,与会者没能激起多大的“浪花”。
这是因为,当今,主流文学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刊物因为人力经费所限,加上如今写作者知识程度的普遍提高,从文学的本义上讲,写作是个体劳动,作家既不是高校所能培养得出的,也不是像学油漆和学木匠那样能传帮带的。既然连大多主流刊物的编辑也早已不作“嫁人衣”了,何况内刊民刊乎?再是,如今我们这些文学期刊的编辑人数早已没有过去多,大多刊物连执行主编加在一起也只有“二三条枪”。另外,过去的书写排印方式到今天已发生了重大技术改革,以往用的是手写稿,从油印到铅印,而现在书写的方式绝大多数则是电脑写作,用电子文本发稿(避免校对人力的过多投入),采用的是激光照排印刷。所以说,连办刊当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编辑,也省略去了一些环节。
引起争论的焦点是:刊物的定位,也就是刊物中本土作者作品所占的比例问题。这是因为有些刊物已大多用外来稿。比如,民刊《九龙》取稿的标准在兼顾少量本土作者的情况下,差不多用的稿子都是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正在冒出的作者,此刊有意疏远那些缺乏才气的作者,然而刊物在全国的影响力倒是与日俱增,以至不少写作者以发稿于此刊为荣。而官办的内刊面临对作者的定位问题:如果光用本地作者稿,刊物质量会弱化,造成读者阅读力下降;如果大多用外来稿,对本土作者没有吸引力,起不到刊物的实际作用。《台州文学》身体力行,每期用不少篇幅,头条推出“台州新锐”。会上,陈祥麟先生主张官办的内刊必须起到培养本土作者的重要功能,简单地说,本土作者在刊中所占的稿子与外来稿的比例至少是四六开,即本地作者的稿子要占六成以上;弦外之音是民刊则可不受于此限制。他的主张得到众多与会者的赞同。从而使大家进一步找到办内刊的方向。
C.“脸蛋”越来越漂亮
现代电子业对印刷业的重要贡献之一,它使书刊的装帧和内文版式变得越来越漂亮,台州的文学期刊也不甘寂寞,趋向越来越豪华型。现在的情况是凡是主流文学期刊质量越是上乘的,在装帧上越是追求简朴,当然这符合美学原则。反之,那些质量不高的正式文学期刊则在“脸蛋”上肯施“脂粉”,从而也带动了内刊民刊也讲究起“面子”来了。会上,来自椒江文联的小说家王安林就扔出了这块“砖头”,引起了与会者不小的“震动”。
“脸蛋”要不要漂亮?《黄岩文学》和《九龙诗刊》率先跨出一步,这两刊是通过杭州专业设计单位——夏季风设计工作室全盘“包装”的,虽然比本地排版印刷,其费用要“略高一筹”,然而其漂亮的“脸蛋”让人颇产生出“亲和力”,达到了办刊人的预想效果,还得到各地文学界人士广泛称赞。而持不同“政见”者则担忧会引发其它内刊跟风,从而抬高文学期刊制作成本。
最终,与会者取得了共识:应量力而行。即根据各刊的“家底”,因“刊”而宜。
D.民刊也是一种力量
有意思的是参加本届论坛的文学期刊“方阵”中,《九龙》是唯一的民刊。此刊分为《九龙诗刊》和《九龙》综合刊,后者仍在本地排版印刷,以小说为主打,加上部分散文。此刊由至今仍保留文学情结的黄岩企业家叶廷璧老先生全额资助,于2001年办刊至今,其编辑分成两路人马,出资方从不干扰编辑“内政”,编辑人员选稿的标准是认稿不认人,这条标准让编辑人员在用稿上感到无比轻松。此刊曾受到一直关心台州文化建设的有关领导的好评。
因是民刊,《九龙》从办刊初期以扶持本地作者的使命,转化为向国内一流民间写手靠拢。这样,选稿的对象除继续关注本土作者外,重点是刊载优秀写手的作品。尤其是《九龙诗刊》,每年有不少诗作被诗歌选刊和年度选本选载,国内诗歌同仁以自己作品能刊登此刊为荣。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谢冕先生在路桥采风之余,专程到黄岩探访《九龙》编辑人员。《九龙诗刊》还被《诗歌选刊》、《诗歌月刊》、《浙江作家》等作过专题介绍;而《九龙》综合刊也开始被主流文学杂志所青睐,今年夏卷推出的两位本土作者的短篇小说《蒙面的女人》和《乡村突围》,分别被《短篇小说选刊》8期刊载、第10期《青春》也将刊出和《朔方》8期头条推出;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和新锐作家柳营、张学东、李骏虎等,纷纷把新作首发于《九龙》。再是,网络文学虽然鱼龙混杂,当中也不乏闪亮的明珠,网络写手和读者队伍之庞大,形成向传统文学叫板之势,《九龙》正是看到这点,冬卷拟推出榕树下等国内著名网站的文学作品,其用意显然倡导民间文本精神,焕发民间写作者之独有光芒。就像找到自己刊物的个性,必然会被有识之士所看好。
办好民刊,民刊的魅力,已成为文学期刊中一道“塞外风光”。
尾声:迎接第二个文学春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初,台州的写作群体完成了第一次实力迸发,尤其是台州的小说家群。以郑九蝉、蔡未明、黄石、钱国丹、王安林等为代表的台州小说家,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喝采。
随着当中部分“实力派”的离乡转行,以及文学回到边缘地带,台州的小说创作经过了一段繁荣时期后,归于沉寂,或者说处于蓄势待发中。
到了本世纪,以刘长春为旗手的台州散文家正唱响全国,他的大量散文在大刊上连连抛出,以女性为主要群体的台州散文写手其阵营也在扩大,王寒、茗禅等作家精心构建台州人文精神,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向;首届华文奖头名获得者江一郎已成为台州诗歌界领军人物,加上杨邪、筏子、苏明泉、林海蓓、柯健君、周鸣、李萦枝、虞素琴等诗歌实力写手的涌现,台州的诗群已经崛起,这种群体现象,沈泽宜教授在去年《浙江作家》上发表的浙江省诗歌年度报告对此作了重点评述;以郑九蝉、钱国丹、王安林等作家仍在潜心小说创作,老骥伏枥,新作迭出,以及一批中青年小说写手的奋起直追;台州寓言作家金必铮等一批人的屡屡建树……种种迹象表明,台州各种文体的写作者正在汇聚着一股股暗力,如同一批春笋正在拱土而出中。
正如市委市政府所倡导的:“走在前列”符合台州的人文精神。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是台州人文精神的显著特征。“走在前列”,充分体现了台州人文精神、特别是台州人豪迈进取、不甘人后的性格特征,这必将激发台州人民极大的发展和创造热情。
我们期待着我市文学的第二个春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