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橘乡文苑
抹掉与抹不掉的记忆 (节选)(紫藤 )
2008年07月11日 16: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进入论坛】

                                                             2008-05-16

  倘若说,一段历史、一些故事,能够通过书籍记录和保存下来。那么,那些被人为毁灭了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以及渐渐消失了的绿地、青山和江湖,恐怕永远也无法唤回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刻骨铭心的刺痛和永远的追忆。《后望书》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一声叹息。

  《后望书》是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作者把镜头对准中国近50年在工业化进程中走过的曲折道路,着重阐述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以及在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诸多环保问题。作者文辞斐然,视野阔大,书生意气,忧国忧民,从潼关、陕州、蒲州、长安街双塔、福州三坊五巷、武当山遇真宫、河西走廊、玉门关,到疏勒河、张掖、阳关海、苏干湖、居延海、三江源、奉节……朱幼棣的十篇“后望之书”,记录下的是一次次永远的遗憾,一处处再也恢复不了的遗迹,留下的是一声声振聋发聩的浩叹。

  朱幼棣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个学养丰富的文人。对文化、历史、地理和时政的熟悉和把握,以及对民生问题的深层关注,使他的这部作品既有科学的观照和分析,又有历史的追溯和感怀,更有文化的观察和思考,因而显得颇为厚重。

  呈现苦难固然需要勇气,然而呐喊同样是需要勇气的。“责任、正义和良心,竟使我不能成眠,如芒在背,不能不呼喊。”朱幼棣在书中如是说。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赞扬其为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我深以为然。

  后望是为了前瞻。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将变成明天的历史。因此,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今天,回望和唤醒一段并不遥远的苦难历史,回望和叹惋那些被渐渐抹掉的人文和自然风景,应是大有裨益的。

  抹掉和抹不掉的记忆,都在这里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宏大回响。

  美国新闻巨擘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往前看,具有前瞻眼光,并做出预判和分析。其实,有时能够带着清醒的头脑往后看看,你同样会发现很多带有启示性的东西。近读农民日报原总编辑张广友撰写的《抹不掉的记忆》(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以及前新华社著名记者朱幼棣撰写的《后望书》(中信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便有如此深切的感受。
  在《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一书中,张广友回忆和书写了几个在其一生的记者生涯中难以忘怀的几个片断——“三年困难”时期、1975年淮河大水灾、唐山大地震、铁道部“蹲点”和有关大寨的采访报道等。作为记者,张广友是幸运的,能够亲历那么多在共和国历史上无法忘记也不应该遗忘的困难历史,并且在其晚年将这些历史以一个记者的胆识和勇气呈现给读者,在给读者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反思。

  在这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有关“三年困难”的纪实,可谓触目惊心,从内容中透出的饥馑和死亡感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让我不禁想起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花城出版社2007年3月)一书来。同样是描述1958年“大跃进”后的那段苦难历史,《定西孤儿院纪事》所描述的景象显得更加凄惨,真是疮痍满目,哀鸿遍野。这些苦难经历放在若干年前是不能说的,即便是现在,杨显惠的这部纪事作品,依旧打的是小说的旗号。正因如此,张广友的这部亲历纪实作品就更显难能可贵。作者坦言:“几十年来,我几次想写一部亲历三年困难时期的回忆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如愿。我不死心,一直保存着当年的笔记本和调查报告等有关资料。直到上世纪末,我退休后又得了癌症,自知来日不多。一种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驱使我不能再拖延下去,开始动手写作。”历史是不能遗忘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更何况这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为此,真要感谢张广友,感谢张显惠,让这段共和国的苦难历史,由于各种原因被有意识地“抹掉”之后,重又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促使我们警醒、反思,并加倍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倘若说,一段历史、一些故事,能够通过书籍记录和保存下来。那么,那些被人为毁灭了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以及渐渐消失了的绿地、青山和江湖,恐怕永远也无法唤回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刻骨铭心的刺痛和永远的追忆。《后望书》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一声叹息。

  《后望书》是一部历史文化散文集,作者把镜头对准中国近50年在工业化进程中走过的曲折道路,着重阐述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以及在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诸多环保问题。作者文辞斐然,视野阔大,书生意气,忧国忧民,从潼关、陕州、蒲州、长安街双塔、福州三坊五巷、武当山遇真宫、河西走廊、玉门关,到疏勒河、张掖、阳关海、苏干湖、居延海、三江源、奉节……朱幼棣的十篇“后望之书”,记录下的是一次次永远的遗憾,一处处再也恢复不了的遗迹,留下的是一声声振聋发聩的浩叹。

  朱幼棣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个学养丰富的文人。对文化、历史、地理和时政的熟悉和把握,以及对民生问题的深层关注,使他的这部作品既有科学的观照和分析,又有历史的追溯和感怀,更有文化的观察和思考,因而显得颇为厚重。

  呈现苦难固然需要勇气,然而呐喊同样是需要勇气的。“责任、正义和良心,竟使我不能成眠,如芒在背,不能不呼喊。”朱幼棣在书中如是说。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赞扬其为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我深以为然。

  后望是为了前瞻。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将变成明天的历史。因此,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今天,回望和唤醒一段并不遥远的苦难历史,回望和叹惋那些被渐渐抹掉的人文和自然风景,应是大有裨益的。

  抹掉和抹不掉的记忆,都在这里得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宏大回响。
【作者】: 紫藤  【编辑】:林海蓓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坚定信心谋发展 实干笃行谱新篇 我区召开...
包顺富专题调研模塑、玩具类企业发展情况
区政府、区政协2025年度工作协商对接会召开
黄岩枇杷喜摘双项荣誉
坚定信心谋发展 实干笃行谱新篇 我区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技术水准、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等均领先全...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