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在橘乡黄岩,有这么一位女诗人,为她的故里橘乡,为她走过的祖国四面八方的风景,献出一首首动人的美丽歌谣。她就是浙江黄岩的诗人林海蓓。如今,她把这一百余首诗结集为一部行吟歌集《结满太阳的树》,准备付梓。在这部美丽的诗集付梓之前,我有机会先睹为快,并遵黑丫主编之嘱作序。
打开这部诗集,我们先读到的诗是献给诗人的故里橘乡的。浙江的黄岩,是著名的橘乡,那里出产的黄岩蜜橘,驰名中外。诗人把诗篇奉献给家乡的橘园和橘子,把那些挂满橘树枝头的金灿灿的橘子喻为太阳,把它们美化了,诗化了。请读摆在卷首的这首《结满太阳的树》:“有谁看到/树上挂满金色的太阳/有谁看到/满树都是金灿灿的光芒/有谁看到/树下满是温暖的微笑/有谁看到/太阳捧在一双双粗壮或稚嫩的手上//在橘乡/人们被成片成片的金黄照耀/在橘乡/人们沐浴着幸福的阳光/在橘乡/人们在开花和结果之间等待另一种风景/在橘乡/金色的风也饱含吉祥//我们也许会走过许多山水/可这片生长结满太阳的树的土壤/让远离故乡的游子过目不忘/让游子的梦里也荡漾金色的芬芳”。在这首诗里,由于诗人抓住了把挂满橘树枝头的橘子喻为太阳这种意象,反复吟咏,就形成了一种盎然的诗意,也就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里橘乡的深厚美好的情感。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说过:“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随园诗话》卷十二之二)黄岩的橘园连阡陌、通田野,处处可见橘子枝头所挂之果,然而,这人人共见之景,不是人人都能写入诗篇的;诗人林海蓓在这种景色中捕捉到一种奇特而美丽的意象——橘子树上挂满金色的太阳,于是才形成这首歌唱橘乡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是首好诗,其创作经验对写诗者也是有所启发的。
在歌唱橘乡的诸多诗篇中,《秋风吹过的季节,橘子红了》三首也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例如第一首:“ 秋天/风摸过澄江两岸的树梢/树上的小脸们/就红了//像是要去赴一场/欢乐的盛典/每一棵橘树/都把自己装扮得/格外动人/却不争先恐后/只是矜持地等待/橘农或路人/珍惜地伸出手/把她们带回家”这类小诗,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来描绘歌吟秋天挂果的橘子,立意虽然不高,却很生动隽永,让人爱读。
在这部诗集里,诗人不仅歌唱她的故里橘乡,吟咏浙东的名胜和浙北的古镇,也赞美西域的美景和北国的风光,处处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诗人在简短的《后记》里说:“这些年,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以至于不再有心情停下脚步来看看天,看看云,看看闪烁的星星,听听檐下滴落的雨声……不再仰望,很少沉思,忘了回忆。其实,人有时是需要有所牵挂,有所期待的。它会激起人无穷无尽的好奇,无边无际的想象;它会让我们诗意地生活,让生命多姿多彩。”这里,不仅透露她写这些咏物写景记游诗篇的初衷,也道出了这类诗的不可或缺的审美价值。诗人再次引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是表现她写这么一部记游诗景的目的与价值取向。从艺术上看,这百余首诗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自然、清新、隽永,自有天籁之美。袁随园说:“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如化工肖物,着手成春,故能取不尽用不竭。”(《随园诗话》卷一之四十二)谢榛也这么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首,以数言而统万形,天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卷三之十)重温我国古代文论中性灵派的诗论,对于理解林海蓓的咏物写景记游诗的审美价值还是很有启发的。
当然,林海蓓在《结满太阳的树》这部诗集中,所收的百余首诗,也不止于通过咏物、写景、记游表达热爱故里和祖国的“赤子之心”,不少诗篇还蕴含一种哲理,使诗的意蕴显得更加隽永,更耐人咀嚼。例如这一首《游仙人居》诗人这样写道:“最美的风景/总在无人烟处//最长的道路/总在人的心头//最好的时光/总在流走以后//最真的笑容/总在岁月深处//不经意回首/我们已在/大山深处”这样的诗句,就不止于写景,而是从写景中提炼出某种哲理了。再如《花朵,在荒凉之上开放》以一诗中这样的诗句:“曝晒/会使空气都冒火/可它们却沉默着/什么也不说//戈壁上的花朵/很容易满足/幸福的露水和阳光/给一点就存活”由于总结出某种生活的哲理,于是就显得耐读。
诗集中大部分是当下人们熟悉的有一定规律的自由体诗,也有一些写得很精致的散文诗,在诗的文体上也略显多样,这也是可取的。散文诗由于不分行排列,彻底放弃诗的格律,更需要从生活中提炼诗意,其实写起来要求更严、更不容易写好。可是读了集中的21首散文诗,对其中大部分作品,我还是很喜欢的,因为它们都有浓郁的诗意,也有天然的韵律。例如《石川》中的这几句诗就很漂亮:“这里的石头向往飞翔,这里的石头渴望歌唱。沿着石川缝隙掠过的山风呵,是它们经久的歌声;从石壁上腾起的云雾呵,是它们飞翔的翅膀。”无论从意象或从韵律上看,这都是很美的诗句。
诗人林海蓓已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不俗的成绩,这部诗集是她诗歌创作的又一个可喜的收获。读她的诗,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海蓓在诗歌创作上是很有潜力的,期待着她写出新的更美的诗篇来。
是为序。
2007年11月11日草于北京亚运村
作者简介:何镇邦(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