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我干了个起劲,累了个半死。回家我可怜兮兮地拉着爷爷的手:“爷爷,我苦死了!”爷爷笑眯眯地问,小鬼,你觉得什么才是苦?
说这话的爷爷是有资本的。爷爷出生在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在那个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年代,爷爷开始了他劳动的历程。爷爷的爷爷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了太公那一代,因为生活负担沉重,才不得不迁到城里谋生。因为缺少资本,太公便选择了本小利微的米店生意。买进稻谷,加工成精米后再卖出去,米店的利润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每天私塾放学后,爷爷背着顾客订购的米,挨家挨户送过去。念完私塾后,爷爷开过杂货铺,修过自行车,当过小学教员。因为曾经在国民政府中做过事,爷爷被打成了“右派”。从那以后,爷爷再没与脑力劳动沾过边,一直从事令人汗流浃背的重体力活,直到退休。
饭桌上,每当我抱怨课业繁重、食不甘味时,老爸总是忆苦思甜,拎出自己“苦大仇深”的童年经历来PK我眼下的烦恼。老爸出生在五十年代,正是家家户户想方设法填肚皮的时候。小学课堂的凳子还没坐热,三年自然灾害来临了。那时候,爷爷被单位派到钢山修铁路,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一家老小在奶奶的率领下打响了捍卫五脏庙的保卫战。挖野菜、喝稀粥、吃糠饼,在如此匮乏的物质条件下,老爸度过了他的童年。后来,上山下乡的风潮吹遍大江南北。跟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一样,老爸“自愿”到农村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到人过中年,国企改制,老爸一度面临失业。然而,他还是挺了过来。于是饭桌上,经历过柳暗花明的老爸拍着我的肩膀意味深长:“丫头,先苦后甜懂不?你哪里算吃过苦呢。”
如此看来,走在老一辈人冲锋在先的道路上,80后的年轻人总是不够资格谈论吃苦。多实践、多吃苦,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挂起前行的航帆,我直奔吃苦而去。
某一天的梦境中,白发苍苍的我逗着膝下的孙儿:“小鬼,你觉得什么才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