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地处江、浙、沪金三角腹地,是浙江省嘉善县属下的一个古镇,也是江南水乡六大名镇之一,曾是古代吴越两角相争之地,故又有“吴根越角”之称。
在五月和煦的微风吹拂下,我与先生走进了古镇西塘。
一踏进古镇,迎面而来的便是一条长长的古弄,我们走的那条是计家弄,边上还有许多如叶家弄、苏家弄、唐家弄等的古弄,最为知名的则要算是石皮弄了。据说是一王姓子孙宅第之间形成的一条狭窄的长弄。至于何以命名为石皮弄则不得而知。然当你穿行在这长长窄窄的弄堂中,身后似乎尚能传来自己“踏踏”的脚步声倒是真的。
听导游说西塘拥有如此般长短不一的弄堂122条,有露天的,也有不露天的,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弄两旁全是镇上居民的宅院。这些宅院民居大都是建于明清年代。走进民宅,只见这些院宅三、五进为平常,六、七进也不少见,且都有宅弄相连。走进古宅,穿宅过弄的你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狭窄幽长的“万花筒”。只见院宅之间均有较多的露天弄堂和小天井,许多人家便见缝插针地在那些窄小的天井中或垒起假山,筑起小桥;或栽上几棵修竹,种上些花草藤蔓。那花草藤蔓便勃勃地长满了院落天井的角角落落,爬满了古墙廊下。而小桥下穿院过宅的涓涓清流中却极有韵味地随处可见摇头摆尾鲜活着的金鱼。顺着院落中高深的屋壁望上去,午后的阳光正沿着墙角屋檐瓦当滴水滑下,缓缓地照射在那些花、草、园艺及长满了青苔的墙壁上,给小小的天井留下了许许多多斑驳陆离的金光。
古镇的深宅大院,大都前街后河,前河后街地依河而建,即便是那些前后只临街不临河的建筑,其居民亦都可穿街经过对面或斜对面众多的弄堂非常方便地到河边去洗汰衣被杂物等。可见当初西塘的祖先们在设计街弄时实在是充分地考虑了人性化,也充分地利用了河的作用。
而最能体现古镇人性化建筑的却还是那“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千米廊棚。这些廊棚有的临河,有的居中。临河的一侧许多都设有可供游人歇息的靠背凭栏长凳。廊棚从街面延伸到河边,圆木柱支撑着一层层斜斜的屋面,也有过街楼开有廊棚的棚顶。这些使街弄相连的千米廊棚。不但为祖祖辈辈居于此歇于此的古镇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极大方便,也给来古镇经商交游的商贾游客免去了日晒雨淋之苦,同时也给古镇留下了独特的一大景观。
傍晚,初上的一轮弯月高挂在天边,顽皮地眨着眼睛的小星星远远近近不即不离地偷窥着掩袖含羞的月儿风采,天穹就像一匹湛蓝的缎子渐渐地拉开了它的帷幕,我们坐上了泊于送子来凤桥边的棚船,于房前屋后的一脉流水中缓缓荡去。只见河岸边廊棚下那些卖桂花糕、橘红糕、旅游纪念品等的小店主人们正笑口常开地向路过的游客们殷勤地兜揽着生意;长长的廊棚下,还不时地可看到几对纳凉的西塘老人,相依相偎着坐在靠背凭栏长凳上,干瘪着嘴巴悄悄地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私房话。共同走过的那许许多多的岁月使他们习惯了依恋这个古老的小镇,习惯了依恋这样的厮守,习惯了依恋这种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宁静生活。就像老磨坊里的磨盘和碾子,谁也离不开谁。
不一会,在那一弯浅月辉照下,河两岸的凤仪轩,近水楼阁,长廊客栈,影波廊轩、随缘小筑,又一村饭店等一家家的客栈窗口、廊下、长长的千米廊棚间便渐次亮起了一盏盏大红的灯笼。星光灯影中,迷醉于一江美景中的两岸古民宅那层层叠叠的屋檐,屋脊和风火马头墙;长长的千米廊棚及凌驾于一河之上连接两岸的五福桥、环秀桥、卧龙桥、永宁桥、送子来凤桥等众多石桥便全都不经意地便摇摇晃晃地跌入了一脉缓缓的流水中。
夜,渐渐地深沉,退尽了白日暄嚣的古镇又回到了一片古朴、宁静、安谧中。风儿轻轻地拂过脸面,几缕幽幽的光影不断地在船舱里四处游动着,光影游移处,恍恍然地便将棚船里一众游客的身影搅得虚幻迷离的。
船在千年的河道中慢慢地走,撸在悠悠的流水中轻轻地摇。舟影泛光中,倾听着古镇那千年的流水低吟,浆撸浅唱,时间仿佛停留在了古老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