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橘乡文苑
塞外风情(木子)
2008年09月11日 16:33 来源:《黄岩文学》(第七期) 【进入论坛】

  塞外,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那漫天的风沙、刺骨的冷风以及无边的黄土。尤其是那“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枯桑老柏寒飕飕,黄云萧条白日暗。”“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等等诗篇更给人留下了刀刻般的塞外印象。然而,乙酉年的国庆承德之旅,却改变了我以往对塞外认知上的许多误区。比如那山、那水、那女人…….

                车过古北口
  深秋时节,乘着国庆节作家班放假,我与晓红同学就决定以结伴自由行的方式到承德避暑山庄旅游。9月30号那天一大早,我们就喜滋滋地坐上了由北京人文大学旁的铁匠营站点开往顺义的公交车,开始了我们的承德之旅。谁知,由于事先没问清路线,本来在铁匠营站点就可上车直接到承德山庄的我们,却在转了几趟冤枉车后,才又回到与离铁匠营只有两站之差的枯柳树环岛站点拦截到了一辆去承德的车,此时都快中午11点了。

  带着一上午稀里糊涂的转车、转车、再转车的疲累,上车后不久,我就迷迷糊糊地睡去。及至蓦然醒来时,车已过古北口矣!

  遥望窗外,只见映入眼帘的尽是一派灰败萧条的景色。不远处,那一座座缺少如海的峰林幽深的沟壑嶙峋的怪岩点缀,被强劲的西北风和漫天的黄沙削去了棱角园融融的山峦毫无生气、苍凉地在蓝天下灰蒙蒙地颓丧着;空旷的田野上,这里一片,那里一簇萎靡的玉米秸落寞地萧瑟在一派秋风中;一片又一片低矮的小土屋灰头土脸地睁着朦胧的愁眼不解地瞅着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车辆;就连那本该叮咚作响的宽阔河床也因失去了河水愉悦而欢快的喧闹而了无生机、满脸僵硬、龇牙咧嘴地摆出一付沮丧相,极不情愿地将自己那布满疮疤、露筋暴骨、干瘪冷硬的胸脯裸露在秋光下。风起处,只见尘土飞扬,飘飘洒洒地将天地蒙成了灰色一片……真是满目秋色黄尘中啊!我在心中不无感触地叹道。
车向前走,我的心也在走……

  渐渐地,我的眼前开始出现了一片绿色,不,还有红色。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植物,就觉得它与我们家乡的爬山虎很相似,但却又不甚是。它是那样坚韧不拔顽强不屈地爬附在公路两旁山体上的防护网上。那深绿色的叶,那在秋阳下极度地张扬着自己凋谢前火一般激情的红红的叶;它们是那么地葱茏可爱,那么地充满着勃勃生机;即便是面临着即将消逝的生命,仍不忘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那份执著的爱……

  车仍在向前走,我的心依然向前走。

  这时候,又有大片大片的绿色进入了我的眼帘。那垂下长长胡子随风飘拂的是柳树、那高大魁梧的是槐树、那枝节横生的是桑树,那傲首挺立的是杨树……哦,生于斯根植于斯传宗接代于斯的树们:虽然,从你们布满伤痕的身上,我仿佛听到了风沙鞭挞你们时尖厉的啸声;从你们充满沧桑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严寒折磨你们时那副冷酷的狂态……但是它们的酷刑与暴虐,又怎能削磨掉你们飒爽的英姿和坚强的意志!
风沙无所谓,严寒何所惧!多少年过去了,你们在经受了严寒一次次酷厉的磨折后,你们成了塞外大地上的英雄;你们在风沙一度度任意的摧残中,你们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找到你们奋发的精神!那就是塞外精神,塞外大地的精神!

            承德女子 

  都以为塞外女子就象塞外的大地一样长得既粗犷又剽悍。是那种体型高高大大、粗粗壮壮;皮肤黑里透红却有点粗糙;非常健康但却不秀气的类型。但这次的承德之旅,却让我不得不对自己以前的那种主观臆断说一声:错、错错!


  自从坐上开往承德的那趟车,我就觉得眼前一亮。因为那趟车上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那就是女售票员。

  那女子大约三十来岁年纪,洁白细嫩的皮肤没有留下多少年轮的沧桑;长长黑黑的眉毛随着说话一挑一挑地灵动着那张文静而秀气的脸;忽闪忽闪的长睫毛下那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则象一湖荡漾的春水透着晶亮晶亮的光,那可是令每一个男人都为之心动的迷人的眼睛啊!那在银白色的耳坠映衬下越发显得洁白柔软的耳垂、颈窝,更是不经意间就能煽起那些六根未净的男人们的心火与欲望。

  还有她说话时那种不急不忙,就是碰到乘客诘难也不温不火,慢悠悠软绵绵的声调和不知不觉间透出的恬淡与娴雅,都给人一种宁静与安祥的感觉。我想,这样一个令女人都心动的“女人”,又怎么能令男人们不心动呢?

  当时我还不知道她就是一个承德女子。因为在我想像中,这么温柔这么漂亮如水般的女子不会属于这“苦寒之地”的塞外。直至车快到承德时,由于知道我们还没订下旅馆(我们不知国庆期间旅馆紧张要早订),她主动热情地帮我们订房时,我才知道她是一地地道道的承德女子。我讶然地望着那张像被雕琢出来似的秀脸和凝脂般的皮肤,久久地不敢转动自己的眼球。

  难道承德的女子皮肤都怎么好吗?我仍然疑惑着。

  但是,仅仅在承德街上转了那么几大圈,就彻底地扭转了我原先对承德女子的看法。

  原来,承德女子的皮肤基本上都是属于那种白里透红的健康色。尤其是那些女孩子,真的是个个水嫩,人人粉白。虽然五官长相未必个个标致,但皮肤确是绝对的莹白。就连怀孕的少妇也不例外。

  这倒奇了,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女人却是水做的骨肉呀!水与女人是分不开的;没有水,女人的皮肤就会枯萎、粗糙;柔软的身姿也会变成冷硬的“干树枝”。

  可是这承德却地处风烈水寒地干燥且黄沙四起的塞外呀,它那来那么多的水分滋养这些女人呢?可是不久我的那一份疑心便又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接连几天的游玩中,我们看到了这里不但有绕城的武烈河;而且在山庄的西北部还雄踞着占山庄五分之一面积的山区。那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如天然屏障般地阻挡着西北风的侵袭。山峦区向东还有三条自然而下的溪谷,自北而南为松云峡、梨树峪、西峪,三条潺潺溪水逶迤流向东南,注入山庄。山庄的东南部则是一处低洼、湖沼和流泉联缀的地带。怪不得康熙帝于1701年(康熙四十年)来到武烈河畔,为拟建的行宫进行实地勘察时叹曰:“群峰回合,清流萦绕,至热河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盖造化灵淑特钟于此。”

  承德,这座俯武烈之水,挹磬锤之峰,坐落在奇峰丽水之间的城市能滋养出那么一群水灵灵的女子来,那倒也不是一件奇事了。

  至此,我对承德女子皮肤为何如此细白水嫩之迷总算彻底解开。

            万古不变是孝道

  由于上学时受了许多“革命的红色教育”所影响,对中国的帝王将相脑子中就有了许多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他们都是封建、独裁、阴险、凶残、娇淫、可恶的。尤其是他们争夺皇位时的勾心斗角、甚至残忍狠毒到弑兄杀父。至于皇室中的孝道,总是以为那都是戏台上演给人们看看的罢了。

  可是这次的承德之旅,倒是实实在在地让我感受到了帝王也和厚道的平民百姓人家一样拥有不变的孝道。乾隆帝的孝道,在承德还真的是凡知者皆有口皆碑。一些老人一提乾隆帝就说,“乾隆帝呀,孝子啊!”言词中那褒奖之意便显露而出。据说,乾隆帝他非但对母亲极其尽孝,对刻意栽培他的祖父也极尽孝心。在承德避暑山庄里,就有那么两座建筑能充分地让你看出乾隆帝的尽孝之心。这就是“万壑松风”景区和“松鹤斋”景区。

  先看“万壑松风”景区。这本是宫殿区中兴建最早、风格别致的一组建筑;主要有两景,一为万壑松风殿,一为鉴史斋。万壑松风殿是此组建筑的后殿,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这里地居高岗,面临湖畔,原有古松数百株环绕于建筑周围,松涛阵阵,清风习习,故被康熙题为“万壑松风”;是康熙帝当年亲自教养,命乾隆帝陪侍批阅奏章、引见官吏的地方。乾隆当皇帝后,为纪念和感谢康熙帝的恩德,也为了永远铭记祖父的教诲与栽培,特为此殿题匾是为“记恩堂”。“鉴史斋”则是万壑松风这组建筑的门殿,原本无匾。因早在乾隆12岁时,其祖父康熙就从众多的皇孙中慧眼识珠,将他选出,带到此殿读书,并陪侍批阅奏章,从小起就刻意培养他的统治才能。故乾隆即位后,为报祖恩铭祖训,特将此三间门殿命名为“鉴史斋”,为的也就是让自己永远记住与祖父相处的那一段刻骨难忘的历史;从而鞭策自己永继祖父遗志,将国家治理好。

  再看“松鹤斋”景区。它是处于正宫东面,与正宫并列相连的一组建筑。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乾隆帝仿效避暑山庄肇建之初,祖父康熙在榛子峪为其母后(即乾隆的太祖母)建造了避暑宫“松鹤清樾”,而在正宫之东为其母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建造的一座颐养之所,取“松鹤延年”之意,故名为“松鹤斋”。“松鹤斋”建筑格局与正宫极为相似,而且不管是正宫中的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万岁照房还是烟波致爽殿都与“松鹤斋”相通相连。这就更体现了乾隆帝对母亲的一份孝心,也方便了乾隆帝每天的“晨昏定省”。

  此景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有前后两重殿,前殿七间名为“松鹤斋”后殿七间是“继德堂”,原为祭祖功、挂像和立牌位的地方。堂后为十五间照房,隔开前院和后院;后院屏门三间,大殿七间,是其母钮钴禄氏的寝宫。寝宫后为“畅远楼”,楼前假山参差,嶙峋错落。沿楼前假山蹬道拾级而上,就可随意地登楼凭栏眺望,那宛如沧海的万顷碧波,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及湖边的景色便尽收眼底。

  遥想当年乾隆帝多少次于晨昏定省时与母亲相慰相安于松鹤斋内,恭敬地聆听着母亲的亲切教诲;多少次于繁忙的国事中忙里偷闲地陪着母亲登上畅远楼眺望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山色湖景,于欣赏山色湖景中以尽孝心陶冶情性;多少次撇开烦恼的事务陪同母亲于松鹤斋中欣赏“鸣鹤飞舞于松林间,驯鹿戏耍在假山旁” 的幽然和谐景象时,母子俩与自然同欢时生发的舔犊之情,这些皆多么地令人称羡与敬慕啊。这所与承德山庄中其它建筑一样全部采用青砖、灰瓦、木构件建筑,朴实无华但却端庄凝重的皇家宫苑建筑曾给钮钴禄氏带来了多少欢乐与幸福啊。难怪当年乾隆帝会欣然作诗曰:“常年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了。钮钴禄氏在世时,只要无碍国事,乾隆帝还从不忘带母亲一起游历祖国的大好山河。

  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普陀宗乘之庙(也称小布达拉宫)时。将自己的60寿辰和皇太后的80寿辰隐含了进去。该庙主体建筑——大红台中部的“万法归一殿”中以示万寿无疆的紫檀木雕的寿字塔中那刻着一百种写法的一万个“寿”字以及大红台上那将代表自己六十寿辰的6个佛龛竖立于代表母亲八十寿辰的横列佛龛之下的刻意摆布,都不可否定地道明了乾隆帝对母亲的一份至诚的孝心。还有他在当了六十年皇帝后,于自己身体仍然康健思维仍然敏捷的八十五岁那年,决然地将帝位传给嘉庆,也充分地表示了他对祖父康熙帝所尽的一份至圣的孝道。那就是帝位不超过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

  孝乃中华民族之一大美德,行孝当从皇帝始,这大概也是乾隆帝当时治世的一大德行吧。且不管乾隆帝当年是以何种方式来行孝(或许也可称奢侈),但他确是以自己的言行给他的臣民们作了可标榜的尽孝典范。

         我走在“万树园”的草地上

  “万树园”,是那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据说能装下两个颐和园、八个北海、石砌虎皮城墙蜿蜒曲折达二十华里的承德避暑山庄中,被称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一景,也是山庄内苑景区——平原区林中之一景。它背靠连绵起伏的承德山庄山区,位于山庄平原区中部。园中立有一碣,上刻有当年乾隆皇帝手书的“万树园”三字。

  这里土地平旷、牧草青青,原是武烈河的河谷平川,是当地牧民放牧的牧场,康熙年间被圈入热河行宫。他与“春好轩”、“永佑寺”、“文津阁”、“宁静斋”、“千尺雪”、“玉琴轩”等景区及园中北部二十八架蒙古包共同组成了山庄林地间一组颇具特色的风景线。

  10月2号那天,一大早,我们穿过山庄的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等景区,一路晃荡至“春好轩”。于午后时分才从“春好轩”中转出,步入这一片芳草萋萋、满目古树参天、曾是当年皇帝小型围猎场的“万树园”。

  一踏入“万树园”,我们就被这地处塞外的土地上竟有这么一大片郁郁葱葱茂密成荫的古树园而惊呆了;被古树园中那众多的古槐、古榆、古柳、古桑、古杨、古菩提树等百年老树惊呆了。我们悠哉游哉地荡步于这由千古一帝创建的皇家园林中的古树间,领略着万树园中萧萧秋风拂面、纷纷落叶飘然的秋韵;我们步履轻盈地踩在绵绵软软、深深厚厚的秋草上,心儿仿佛就在避暑山庄那渐渐远去、近300年前的历史中跳动。

  透过那些从古榆、古槐、古柳、古桑、古杨、古菩提树等枝叶洒下的斑驳秋阳,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康熙帝正与一介近臣们于“玉琴轩”南那有着奇石环列,热河泉水随着石渠盘折、弯弯曲曲穿凉亭而过,向南汇入有荷花数柄、莲瓣漂浮的池沼后顺水而去,很像曲水泛杯,俗称“流杯亭”,被康熙帝题为“曲水荷香”的方亭中举行的,特富有诗意的“曲水流觞”活动时的雅景;透过斑驳的秋阳,我仿佛看到了乾隆帝当年在万树园西南部那一片开阔的大草原中看着一介臣子们对前往木兰围场参加围猎的良马进行挑选后突发豪情,作“试马榆荫锦埭平,流珠喷玉只虚名。骊黄牝牡皆形相,骐骥惟当识性情”诗一首,并手书“试马埭”三字于万树园中立一石碣时的胜景;透过斑驳的秋阳,我仿佛看到了林中空地上英俊潇洒、傲视寰宇的一代君王乾隆帝正在接见并宴请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策凌、策凌乌巴什、策凌孟克、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及英国使者马戈尔尼等的飒爽英姿……

  飒飒的秋风阵起。阵阵的秋风中,我仿佛从风儿舞动的羽翼下闻到了从“文津阁”藏书楼中飘出的楠木、纸墨等香味;看到了一个个受命于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老少文儒们正躬身伏案于文津阁那昏暗的窗下,竭尽全力地编著着《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远处,群山像舞台上的布景,参差不齐地挂在天际上,遥遥地觑视着我们;顶上,白云闲闲地在天幕上悠然地飘着微笑着睨视着我们。踏着一地黄脆的落叶,听着落叶在脚下细细断裂的声音,恍然间,我仿佛听到了古诗人“四郊秋叶惊槭槭”的吟叹声;听到了历史渐渐远去的脚步声……朦胧中,我的眼前仿佛浮上了康、雍、乾及清朝一介帝皇们太息般无奈的眼光……时光已随流水去,康、雍、乾盛世不复留。历史只能留下伟人的史迹,却一任其足迹在匆遽的时光中慢慢地淡出、淡出……

                                承德“外八庙”

  承德除了避暑山庄外,还有着极负盛名的“外八庙”。其实建在避暑山庄外的寺庙有十二座。据《热河庭院则记》载:“普佑寺一庙多附入普宁寺。”罗汉堂、广安寺、普乐寺“此三庙向未安设喇嘛”,故亦未被列入“外八庙”之中。被列入“外八庙”的是建于康熙年代的溥仁寺、溥善寺与建于乾隆年代的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象寺、须弥福寿之庙和广缘寺。由于其均居于长城以北、古北口以外,所以俗称“口外八庙”;简称为“外八庙”。它们当初都由朝廷派驻喇嘛,归北京理藩院管辖,由理藩院发放饷银,并在京师设有八处“下处”(办事机构)。 “外八庙”实际上是塞外十二庙的总称。

  清代是修庙不修长城的。康熙认为,“守国三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乾隆曾说:“诸所营建,实以旧藩新附,接踵输枕,其俗皆崇信黄教,用构兹梵宇,以遂瞻礼而寓绥怀,非徒侈巨丽之观也。”乾隆既不迷信,也不是为了好看,而完全是出于“绥怀”的政治目的。可以说,处于避暑山庄外庞大的皇家寺庙群落的兴建,无不与当时的政局有着紧密的联系;无不与康乾帝的“绥怀”有关。

  如1693年(康熙二十九年),清政府取得平定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叛乱的胜利,给漠南漠北、喀尔喀等蒙古地区带来了二十多年的安定局面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时值康熙帝六十大寿且又逢避暑山庄建园十周年之际,蒙古各部落共120个扎萨克王、贝勒、贝子、台吉等亲诣阙廷叩祝万寿。除常贡之外,又进公银20万两,请建庙于热河。康熙帝批准其请求后,在热河边上建了溥仁、溥善两座姊妹庙。现溥善寺已坍塌无存。

  1755年(乾隆二十年),为纪念清廷平定新疆准格尔蒙古最后一个汗王达瓦齐之乱,在避暑山庄外东北兴建了普宁寺。

  1765年(乾隆三十年),因念准格尔蒙古达什达瓦部平定达瓦齐有功,乾隆帝允其所属两千余人迁至承德环山居住。并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喇嘛庙(准格尔部的礼佛场所)在承德武烈河东岗阜上,敕建安远庙,作为达什达瓦部礼佛之地。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为欢迎和安抚蒙古、青海及西北各民族上层到承德朝见清皇帝,显示国家统一和巩固,满足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需要,仿西藏布达拉宫,在避暑山庄北麓建普陀宗乘(布达拉的汉译)之庙。此庙建成之后,正逢乾隆六十寿辰其母八十寿辰之际,而且还恰逢由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万里归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赶来觑见皇帝,这一重大事件以悲壮的史诗为普陀宗乘之庙增添了新的光彩,并使此庙在为庆祝国家统一和巩固、庆祝乾隆帝和其母寿诞之时,又增添了一重伟大意义——即成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纪念碑;它对继续加强边疆地区,特别对西藏的政治和思想统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适逢乾隆帝70寿辰。六世班禅闻讯后,决定于1779年6月从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起程,到承德给乾隆帝祝寿。对此,乾隆帝十分重视,为了处理好这“一人来朝而万众归心”的重大政治事件,以期达到“敬一人而千万人悦”的效果,使蒙、藏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清政府的周围。乾隆帝在1779年恩准六世班禅赴热河祝寿的同时,决定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建造须弥福寿之庙作为六世班禅的行宫。于1780年建成此庙。

  …………

  秋阳下,金碧辉煌的“外八庙”以其历史见证者特富魅力的色彩和飞扬的雄姿在蓝天下峥嵘着。它在充分显示自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以一种百川归海、众星捧月之势,极力地烘托、渲染、辉映着山庄,反衬着山庄青砖灰瓦的古朴典雅建筑;象征着“康乾盛世”的强大和统一;体现了天子居中,皇权至上的政治思想和清帝治世的理想宏图。普陀宗乘之庙中直插云宵,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大红台群楼;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屋顶覆盖的辉煌富丽,溢彩流光的镏金鱼鳞铜瓦和脊上那四上四下似腾云驾雾、栩栩如生的八条金龙;普宁等寺中形制严整的汉式“伽蓝七堂”建筑、统括四方的藏式“曼陀罗”建筑及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等,无一不显示着清代统治者的统治力量和统治者企盼四海同风的愿望。

  回望历史,一段时间内,“外八庙”确实担负起了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的重任,为康、雍、乾盛世的辉煌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作者】: 木子 【编辑】:林海蓓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区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第8次专题研究“三大牵引性抓手...
官河古道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区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技术水准、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等均领先全...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