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禅寺与我现在生活的北京,有300公里的距离。这对于交通发达的现代社会,并不遥远。然而,传统寺院生活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恐怕要比孙悟空一个筋头所翻的十万八千里还要远。
一道围墙,一座山门,虽然可以看作佛界与俗界的边界,但是在人们的认识里,佛界与俗界之间没有交界处,或者说根本沾不上边。
此刻,我静静地坐在柏林寺深处的一个房间里。
如同一个婴儿被母亲环抱。
黑暗是有力的,简洁的,让人感觉寒冷的。它静悄悄地到来,像一个张开的幕布,把光明隔开,黑色布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天黑下来,我静静地坐在黑暗里。
此刻,若在城里,霓虹闪烁,市声嘈杂,无法享受黑暗里的静谧。
黑暗包围着我。我一个人坐着,感觉到孤单。人生本来就是孤单的,即使是双胞胎,在离开母体前,也要一个一个地依次走进生命之门。在那一刻,又有谁能够和你携手同来?
外面的人看着这个黑暗的房间,或许认为其中没有人。不,有人。我正坐在里面。我已经成为黑暗中的一个存在,一个生命,活生生的呼吸。在生活日复一日的磨损中,我感觉到这种不可知的存在,却为黑暗所困囿。正如在日常的生活里,不知道岁月将我引向何处。
我希望见到些许心灵的亮光。
我侧耳谛听寺院里的声响。远处传来一粒两粒的鸟鸣,隐约的,还有殿堂檐角的铁马(悬挂的铁制风铃)清冷的丁当声。
我站起来,去寻找灯绳或者按钮。腿不小心被椅子碰痛了。我摸到了墙壁,心里塌实一点,摸到墙壁,应该能够找到灯绳或按钮了。眼睛看不到伸出的手,只能凭靠手的感觉,在墙壁上下摸索。
四处摸索,却找不到灯绳或按钮。
这时,窗外的灯亮了。
我当初读到净慧老和尚的《生活禅开题》时,就有在黑暗中找到光亮的感觉。
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
禅无处不在,老和尚的话,点燃了我心里的一盏灯!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体验不到禅呢?老和尚也做了明确的开示。
作为禅者的生活,它处处都流露着禅机,学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处处都可以领悟到禅机,处处都可以实证禅的境界。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 平常心是道” 。下面的一则公案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对怎样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或许会有所启发。
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 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 用功。” 曰:“ 如何用功?” 师曰:“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 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 不同。” 曰:“ 何故不同?” 师曰:“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禅者的吃饭、睡觉与一般人的吃饭、睡觉有着这样大的差距,这就是我们还不能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禅的根本症结所在。我们如果去掉吃饭时的“ 百种须索” 和睡觉时的“ 千般计较” ,我们当下就可以与历代祖师同一鼻孔出气。
深入浅出,如此简单,如此活泼。
生活禅强调了生活与禅的同一性: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实现禅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某些事物的执著,就是烦恼无明;承担且觉悟,就是禅,就是解脱。
一提到光,就会想到灯光、阳光等。在禅宗,光代表洞察、智慧、般若。当佛陀进入一个漆黑一团的山洞,心中仍有洞察之光。在月黑的夜晚,当所有的灯熄灭之后,禅者的心中洞察之光依然常明。
黑暗代表缺少了人的视力所及的光,以致无法见物;在禅宗,黑暗代表洞察力的缺乏,对真理的无知。无明,是人生真正的黑暗。一个人,如果缺乏了洞察力,即使他坐在太阳底下,仍可说是处在黑暗之中。
作者简介:马明博,河北省作协会员,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