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位于浙江东南的黄金海岸线上,拥有无限的山珍海味,山海之间的丰富物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台州饮食真是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现在,我就说说最简单最常见的几种面食吧。
敲鱼面和鱼丸
写文章说开门见山,我现在是开门见海。台州的面食与海有关。最值一提的是温岭石塘的敲鱼面和鱼丸。
温岭的石塘渔村,面朝大海。那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几位朋友来到了这里。我听到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轰响,也听到了渔民祈祷丰收的歌唱,让我感到很是新鲜。
在海边的石屋的瓦檐下,我发现许多穿花衣服的渔家妇女,将一片片白色的东西晾晒在阳光下,犹如一面面归航的旗帜。我正在纳闷,朋友告诉我,这就是最独特的乡土美食——敲鱼面了。对于“敲鱼面”这个名字,我感到非常有趣也非常陌生,当然更没有品尝过这种面食。朋友们就争先恐后地介绍道:敲鱼面是温岭渔村的一种传统食品,做法如下:先将鱼儿刨去鳞片,挖净内脏,再剔去骨刺,然后将干净的鱼肉拌上淀粉,用木锤或刀把将它们轻轻叩击,让它们慢慢地变软变糯,慢慢展开,变成薄薄的鱼饼面皮,然后将它们挂在阳光下晾干。再切成一条一条的鱼面条。这种鱼面条,好像仅是台州温州一带沿海独有,别的地方还没有听说过。
为什么要付出那么细致的劳动,把鱼儿变成鱼面呢?他们说了一句渔家的谚语:“亏账平头毛,不抵海水一夜潮。”意思是无论亏欠多少钱,只要渔汛好,一次捕捞就能还清债务了。海水要送来鱼虾,你挡也挡不住的。从前没有冰箱冷库时,如果收获太多,卖不尽,吃不完,除了腌制起来,还没有其它的贮藏方法,可腌制的鱼虾太咸,有时也许家里缺盐,聪明的主妇就把鱼肉制作成鱼面,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口味,又便于保存,以后食用起来更为方便。
现在有了冷冻技术,保存鲜鱼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把很平常的鱼肉进行这样的再加工,便变得非常美味,因此就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敲鱼面看似简单,但蕴涵着渔民们的勤劳和智慧。
在一个靠海的路旁,我们找到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店,次第落座。小店面对大海,涛声澎湃,海风阵阵,连空气里都带着大海腥咸的气息。充斥耳边的是富有石塘特色的乡村土语。小店的小黑板上写着:三丝鱼面、翡翠鱼面、清汤鱼面,鱼丸鱼面。朋友说:看看,五花八门的鱼面,是不是叫你眼花缭乱啊?另一朋友说,不吃敲鱼面,就是枉来石塘一趟了。
店主人很热情也很实在,给我们下的敲鱼面的份量十足。这样一大碗的敲鱼面,当主食可以饱一肚子,当汤菜更是绝佳。朋友说,在鱼面中,如果再加入鸡汤,加入三鲜,自然就更美味了。
我们品味着独特的鱼面滋味,感受到海边生活的自然和质朴的风情,一种博大宽敞的胸襟。阵阵的海风和渔歌更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由于我很少去海边,在海边吃敲鱼面便觉得特别愉快。我想,也许有很多朋友到过海边旅游,但吃过敲鱼面的就为数不多了。
就在我们细细品味敲鱼面的时候,我听见周围的渔家女子在啪啪敲打鱼面的声音,和农村女子用棒槌捣衣的声音,非常相似!我感到渔家、农家生活的粗犷和精致的统一。
物以奇为贵,物以稀为贵,对于一些西部或北方的内地边远地带的人来说,对着敲鱼面谁不感到新奇呢?有一回我陪着几位内地的朋友去石塘。她们简直不能想象,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怎么就成了面条? 看女店主将巴掌大的面片切成细细的面丝,下到鲜汤锅里,再添加香菇、木耳、鲜虾和榨菜丝,以及鲜菜等等各种佐料,少顷,鱼面煮熟,再加上青青的葱花,然后捞到碗里,放上酱油醋胡椒味精等调料,香气直往鼻孔里钻,怎么不让人喉咙作响呀?店主还在我的面里加上个荷包蛋,汤清味醇,简直是仙菜了。
还有一种食品,叫鱼丸,石塘渔村的人把它们叫做“水漂圆”。它的做法和鱼面有着共同的道理:将鱼肉中的骨刺剔除,切成小条,放入淀粉,姜末,调料,然后放在器皿里,用手捏,待捏成糊状(以能够从手指缝里挤出鱼茸为度),然后把鱼肉一块一块挤入沸水中,烧开,捞起,再放到冷清水中进行凝结就可以了。食用的时候,再放到烧开的水里,等到鱼丸颜色变深,浮上水面时,就可以将其捞出,佐以调料,就可以上桌待客了。我随便吃了几口,非常的嫩滑爽利,与敲鱼面一起品尝,回味更是深长。
在席间,朋友说起敲鱼的传说,这故事是从温州那边传过来的。据说一个温州和尚,去福建那边取经,不料遇到滔天的风浪,葬身海底。徒弟只身来到海边,面对着汹涌的波涛,虔诚地敲打着木鱼,企望师父回到人间。敲着敲着,海面上飘上了黄鱼。他拿起黄鱼,放木鱼上敲打,把它敲打成薄片,这时候,徒弟忽然想到这就是师父的骨血,就把它带到温州去。但是俗世的人觉得这些鱼薄片非常鲜嫩好吃,敲鱼面也自然地诞生了。
这故事好像有悖佛教的精神。但作为性情中人,俗世行走的人,编出这种故事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温岭玉环一带,与温州靠得很近,在鱼丸和鱼面的制作上,显然是十分相近的。
朋友说,敲鱼所用的材料,以厚重结实的鱼为上品,尤其是马鲛、鳗鱼和米鱼。当年黄鱼资源丰富时,黄鱼做的鱼丸就是极品了,可惜现在一般人是吃不到了。
不过鲜鱼的去皮,剔剌,是细致工作,如果客人吃时被剌卡了喉咙,那就大刹风景了。
在温岭吃敲鱼面和鱼丸,往往吃得满头大汗,然后吹着海风,听着涛声。朋友们都说,这是人生难得的境界。
台州姜汤面
再说说台州的姜汤面。
椒江有许多老街,城门头有一片,葭芷有一片,码头有一片,滔滔江水对岸的前所有一片。我喜欢到城门头去吃姜汤面。这姜汤面我也曾在自己在家里做过,但因为手艺差,总也做不出那些真正姜汤面的原汁原味。何况在老街上吃姜汤面,氛围特别的好,是自己家里所不能具备的。
先前,台州的姜汤面是专为做月里的妇女制作的,一来用于活血排污,二来给产妇滋补,三来用以催奶,让宝宝有足够的奶水。想来我们台州人真是够科学够聪明的。其实,我觉得,因为台州地处海边,气候潮湿,所以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姜汤面,可以驱除身上的湿气,有着去邪健身的作用。
姜汤面的首要条件是姜汤。这姜汤是干燥的姜片熬成。制作姜片大有讲究,也是个较大的工程。首先,在得知家里的女人怀孕之后,就开始准备了。这准备工作有婆家做的,也有娘家做的,看哪边的条件更加合适。说条件,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手艺,三是得有耐心和爱心。买姜得在生姜上市的时候买,因为这时候的生姜挑选余地多,价格也比较便宜,往往一买就是五六十斤。买好了生姜,洗净。这洗也很要技术,当然要把生姜桠桠里的泥土洗去,但又要保持姜的完整性,不然以后不好切片。然后把姜块搁大锅里,浇上黄酒,一锅一锅的煮熟。这时,老人们就很在意煮姜的香味,如果香气扑鼻的,说是生男孩,否则就相反。熟姜出锅后,左邻右舍们都会主动带着砧板和菜刀,上门来帮助把姜切成薄片——应该是越薄越好,然后撒到簟上,晾几天才能晾干,最后,用坛子密封收藏,待孕妇一朝分娩后才用。
没有产妇的家庭,是不会兴师动众去搞这繁琐的姜片收藏了。想吃姜汤面了,一般去姜汤面的店里去享受。椒江的街头有不少专门烧姜汤面的店铺和摊位,他们的门口总是坐着一个煤饼炉,上面坐着一个烧着姜汤的大型钢精锅,里头的姜片在上下翻滚舞蹈。我厌倦了食堂的饭菜,就喜欢到那里去坐坐,一边喂肚子,一边领略别样的人情况味。我看到那些食客,气闲神定,谈笑风生;那忙碌的妇女,烟里雾里,身手敏捷。她们虽然在辛勤劳作,但也有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的模样。看她们烧姜汤面的模样,也是一种艺术欣赏:很专注地舀起一小勺猪油倒在锅中,等到油温上来,就把切好的肉丝、泡酒的虾干放进去,稍拨几下,再把笋丝、茭白丝、香菇和黄花菜等加了进去,然后把火力加大,进行煸炒。一边炒一边再加上荷包蛋和豆腐皮。当黄酒浇进去的时候,烟雾腾起,香味扑鼻而来,老板娘就将钢精锅里的姜汤舀了进去。料汤烧开,加入一些米面(外地人叫米线),青菜和蛏子也是这时候入锅的。少顷烧开,把米面和菜料都捞到一口大碗里,那面汤也随即倒入碗中。这时候,即使是胃口最差的人,也被勾动食欲了。
椒江的姜汤面很地道。
众所周知,姜汤面有着驱寒祛邪的功效,如果你感冒了,如果你晕车了,如果你长时间食欲不振,你就去吃一碗姜汤面吧。它不但能使你大开胃口,而且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在台州椒江黄岩一带,姜汤面店铺和摊点到处开花,姜汤面这种乡土美食,不仅能满足顾客的口腹,而且也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我随便到网上一溜达,发现台州喜欢吃姜汤面的不仅仅只有我一个,而是一个不少的群体。朋友就把自己喜欢的店铺,都罗列到网上来,长长的一串,可以当作台州的美食导图了。在网友开列的单子中,就有台州市检察院门口的饺子摊旁边的姜汤面,椒江花园口的老太姜汤面,花园小区里阿庆嫂姜汤面,路桥的二定好酒店旁边的沙锅姜汤面,另外还有黄岩天长南路的拌面和寺后巷的老太婆面馆。为什么人们喜欢去呢?因为,吃面是品味享受,烧面是劳动创造,这关系是和谐密切的,就像我吃面时的心情和周围的环境一样协调的。总之,吃台州的姜汤面,至少能增添生活中的真滋味,让心情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和自在。
有一次,我带一位舞蹈老师去椒江老电影院对面的面馆去吃姜汤面,有一长辫子少妇老板,长得五官端正,身段婀娜,真让人赏心悦目。我的老师吟诗了:炉边人似月,皓腕似霜雪,未老休还乡,还乡须断肠。
天台狗肉面
说了海边的台州面食,我不免说到山上吃面的情景了。天台赤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家洞天福地之一,据说济公年纪小的时候,就在这里学习。山上的瑞霞洞就是他读书的地方。我们去赤城山,同伴说非要让我吃这里的狗肉面不可,说这狗肉面是最香不过了。还说到天台不吃狗肉面,就像游天台不到石梁飞瀑一样,你是枉到天台。
一般来说,吃狗肉不是很雅观的事情。民间说,“狗肉不上桌。”“狗肉上不了台盘。”有的地方连贫民也不在自己家的灶台上烧狗肉,因为这是对家宅神明大不敬的。即使馋得不行,也只能在地上角落里用石头垒个临时的小灶,把狗肉煮了。不过,天台人好像并没有这个讲究。济公和尚尽管是身在佛门,但是吃狗肉喝酒照样能体现出佛的境界来,反而把佛法变得更生活化了起来,所以,吃狗肉也自然变成了一种雅事。济公把佛法变得世俗化了,也使世界上的一切变得更加有佛性,这里面有个相辅相成的东西。所以,在赤城山吃狗肉面,自然又多了一种佛禅的味道,一种诗歌的味道。
济公院在赤城山的中部,在悬崖的上面。我人登上了山,在那里小坐,一任山风吹拂,自然也少了城市的那种闷热和浮躁,让我的内心得到安静。看着济公那阴阳合一的脸,一半哭一半笑的神情,我竟然觉得,我实在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太肤浅了。济公院里来往的人很多,游客都在那里用狗肉面当午饭。院里供应的饮食也就是狗肉面一种,你不吃就得饿肚子。因此,每个人都吃狗肉面,每人也都做了一回济公。
可能出于我内心的矜持,我迟迟的不肯动筷。我常以淑女自居,心里想着怎样高雅,但狗肉面的香味扑鼻而来。再看着周围的人吃得脸红脖子粗的,连那些比我年轻比我漂亮的美眉也吃得张牙舞爪。我也就抵挡不住诱惑,于是放下面子来,吃,自然而然地吃,大口大口的吃!禅宗说,大口吃肉,大碗喝茶,就是禅。济公吃狗肉也悟出个禅。我吃狗肉面也是一种禅。于是,我不再矜持了,也不再太要面子了,随乡入俗,架子放下了,吃狗肉面也就放松了。吃着吃着,我觉得着赤城山的狗肉面,比以往各种各样的应酬宴席要香得多,要开胃得多,要自在得多。我忽然悟出,吃狗肉面也像做人一样,要自在,要光明正大。因此,我觉得它有着更多的鲜美滋味。这种鲜美的滋味有着天台山特有的佛的精神!
天台的狗肉面是很简单的,比敲鱼面和姜汤面简单多了,只须在面条上浇上煨得烂烂的、香香的、油油的狗肉就行了。但是,这狗肉还是让人品出不同一般的味道来,这是文化的感觉,这种文化的感觉是天台人所特有的。一方乡土一味美食,一味美食可以滋养一方人。一方人能感受到一方文化。
在台州吃面,是一种很实在的生活,这是生活中最原本的滋味。进入民间,体贴百姓,处处有好文章,时时有好境界。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关注和发现。在台州吃面还是很吉利的事情,夫妻新婚之夜要吃洞房面,老人做寿时要吃长寿面,孩子生日时要吃生日面。这一切都是很讲究美好生活情趣的。吃面又方便,又经济,哪一阶层的贫民都吃得起。花不了十块钱,就可以中饱肚腹,既得到滋味的满足,又得到了一种最朴实的乡土情味的陶冶,得到情感思想和智慧上的满足。这自然是很快乐幸福的事情!写完这篇散文后,我还是希望我们身边的熟悉不熟悉的朋友一起走上街头,吃一碗香味四溢的台州乡土面食,祈愿美好的生活绵绵(面面)长长!
作者简介:
林月辉,浙江 人,现为台州市文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