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台州关系密切,曾四次到台州。讲学授徒,培养人才,使台州文风蔚起。还大力整顿吏治,兴修水利,促进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朱熹在台州做了许多好事,他是我们台州人的良师益友。史载“晦翁传道江南,而台特盛”信然。
朱熹(1130一1200)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南宋徽州婺源人,出生于福建延平。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师事李侗,得“二程”(程颐、程颢)三传之学。十九岁考中进士(高宗绍兴十八年),历任福建同安县主簿、监潭州南岳庙、宣教郎、提举浙东常平、主管台州崇道观、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侍讲、终宝文阁待制,庆元中致仕,旋卒。宁宗嘉泰谥“文”,后代称为“朱文公”。理宗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淳祐年间从祀孔庙,清康熙年间升位于十哲。
朱熹才高八斗,学富五年,著作等身。主要著作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辩正》、《韩文考异》、《晦庵集》和《伊洛渊源录》等等。朱熹发展了“二程”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其学说还东渡扶桑。日本学盛行于江户时代。
一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夏,22岁的朱熹奉母之命,专程到黄岩西乡灵石寺,拜访隐居在这里种药的太常少卿谢伋。这天,站在山门外的知客僧见一位年轻的白面书生骑着一匹白马朝着本寺跑来,便上前迎接。书生下马后,问道:“师父,谢少卿的药寮在那里?”“在里面,施主是……”“我是婺源朱元晦,与少卿家是世交。”“随我来。”朱熹牵着白马随他进了山门,只见一个二三十亩大的莲花池,莲叶甸甸,莲花盛开,清香扑鼻。莲池四周古木参天,浓阴匝地。知客僧朝东北角一指,说道:“就在那里。” 朱熹一看,只见山脚下三间茅房寂无人声。便问:“少卿大人在家否?”“不在。”“哪去了。”“自从去年下半年参政大人鹤驾归西之后,他家就迁到南乡院桥三童岙去了。”朱熹一听,转身说声“打扰”,牵着白马出了山门,上马向院桥飞驰而去。
朱熹辗转打听,来到院桥沙埠凤凰山麓三童岙下坦村,找到了隐居在这里的谢伋。这天,谢伋正在家中整理《四六淡麈》书稿,听见有人敲门,便拖着木笃拖,摇着大蒲扇出书房开门一看,见是一位陌生的文弱书生,便问道:“你找谁?”“你是世伯大人?” 朱熹见开门是一位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的老人,心知他就是从未谋面但大名鼎鼎的谢少卿。“你是…….”“我姓朱,奉家母之命特来拜谒世伯大人。”“快请进,快请进。”穿过种满花草的庭院,来到中堂坐下。“令堂近来可好?”“托世伯大人的福,还算安好。”说着拿出两大包土产奉上,说:“这包是闽笋干,这包是武夷山乌龙茶,家母特地叫小侄带来孝敬世伯大人的。”谢父“谢谢,谢谢。这么多年了,令堂还记得我。”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考中进士之后,吏部未授官职。太常少卿谢伋的父亲参知政事谢克家仗义执言大力推荐,吏部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朱松衷心感激,与谢伋成了好朋友。朱松夫妇经常将这事对朱熹说。绍兴二年(1132),吏部郎中朱松积极支持丞相吕颐浩、参知政事谢克家,兵部侍郎綦崇礼和太常少卿谢伋等主战派极力反对秦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卖国投降政策,秦桧被罢相。绍兴八年,秦桧复相,诛锄异己,将反对派贬官的贬官,放逐的放逐……谢氏父子辞官归隐黄岩灵石。“贤侄现在干什么?有功名吗?”“小侄三年前考中进士,在泉州同安县做了一年多主簿,因对上司不会吹拍奉承,辞职请祠,监潭州南岳庙。现赋闲在家读书,有人举荐,以疾辞。”谢伋叹了一口气,同情地说道:“豺狼当道。官场险恶。苏轼说得好,书可读,官不可做。”“是啊,是啊,家父也这么说。
第二天,谢伋应朱熹之请,带他到灵石山上祭拜父亲谢克家的坟墓。朱熹拈香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诚心祝祷先辈早升天界。祭毕,谢伋带他去参观药园。只见漫山遍野的红花、当归、黄精、白术、地黄、玉竹等长势良好。“这么好的药材你不怕人偷去?”“这里民风淳朴,没有人偷。我只在下种与收成时来此。贤侄有何观感?”朱熹当场赋《题少卿药园诗二首》:
(一)
谢公种药地,窈窕青山阿。青山因不群,药药亦婆娑。一啜召冲气,二啜散沉疴。先生澹无事,端居味天和。老木百年姿,对立方杈丫。持此供日夕,不乐复如何?
(二)
小儒忝师训,迷谬失其方。一为狂酲病,望道空茫茫。颇闻东山园,芝术缘高冈。喑聋百不治,效在一探闻。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才思敏捷。”谢伋称赞说。“敬请世伯大人多多斧正。”“‘喑聋百不治’言外有音,‘何以起膏肓’提问深刻。我老了,匡时济世的重任就落在你们年青人的肩上了。”“报国有心,投效无门。”“等待时机吧。”下山后,谢伋又带朱熹去灵石寺游玩。晚上,谢伋拿出文房四宝对朱熹说:“贤侄的诗写得很好,再给我留点墨宝吧。”“愚侄初学涂鸦,怎敢在世伯大人面前班门弄斧?”“自家人不必客气,来吧!”朱熹略一沉吟,就在高四尺宽三尺的宣纸上挥毫写下了“天然”两个大字。“龙飞凤舞!”谢伋称赞说。“献丑了,献丑了。”朱熹谦虚地说。“明天叫石匠刻在石板上。”谢伋高兴地说。“环境幽美,民风淳朴。”台州,在朱熹心中刻下了美好的印象。从此,他与台州结下了不解缘。
二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春,礼部宣教郎朱熹奉旨主管台州崇道观。庄严肃穆的崇道观在天台桐柏山上。观中奉祀伯夷、叔齐和三清、八仙等道教神仙。朱熹到崇道观后,受到观主灵宝法师王茂端和全体道士的热烈欢迎。为他准备了清洁而又宽敞的书房,并派了两个俊俏的道童专门服侍他的生活起居。朱熹除了在观中潜心著述,写成《诗集传》、《四书集注》和《蓍卦考误》等著作外,还经常应邀到台州各地讲学,为广大青年士子传递道业释疑解惑。从此,台州各地文风蔚起人才辈出。
一天,朱熹应黄岩知县孙叔豹之邀到黄岩讲学,他的蓝舆小轿抬到孔庙大门前。朱熹下轿后受到县令孙叔豹和名士应恕以及青年士子赵师渊、赵师雍、赵师夏、杜烨、杜知仁、林鼐 ,林鼒 等几十人的热烈欢迎。讲学结束之后,朱熹和学生们遨游江北。他们到北门道头边下船横渡澄江。上岸后江亭少憩即到唐门山揽胜。(朱熹在高大的将军岩前驻足良久,仔细察看唐门山的来龙去脉之后,对赵师渊等人说:“将军岩上插双笔,将军岩下泉泌泌,域中状元次第出。”后人领会朱子的意思,在此建造文星、文笔双塔,黄岩科名郁起。
之后,朱熹一行登上屏障黄城的翠屏山游览,朱熹站在山上俯瞰黄城,对身边的杜烨等人说道:“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后来又到六潭山上游玩。只见竹林中露出红墙一角,“这里是寺庙?”朱熹问杜烨。“不是。是我家祖父游山宴客的别业。”杜烨答。朱熹见这里涧水萦洄,竹林清幽,便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杜知仁答:“这里是小樊川。”“小樊川,小樊川!”朱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近前一看,是一座五开间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除正房之外还有厨房和茅厕等附属设施。旁边还有一个荒芜大菜园,室内整洁、桌椅、床、帐等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朱熹心中觉得就像到了家里似的。杜烨说:“夫子如果喜欢,就在这里讲学著书如何?”“好好好。”朱熹边说边频频点首。赵师渊、池从周、杜贯道等立即回家叫家人挑来粮食蔬菜和铺盖等东西。
朱熹在小樊川设帐授徒,口讲指划,诲人不倦。赵师渊等学子一经点拨之后触类旁通学业大进。
山下赤日炎炎,山中凉风习习。六潭山上樊川书院内朱子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春秋》的微言大义。讲完之后,朱熹问:“还有没有疑难之处?如有,可以提出来互相切磋。”“先生,《春秋》我懂了,但我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写法有不同的看法。不知夫子有何高见?”“《通鉴》不是司马光一个人写的,这项文化工程是由刘恕、刘攽和范祖禹等几十人组成的写作班子集体编写而成的。由于这个班子由司马光领衔,不知内情的人都以为是他一个人写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刚才纳斋提出的问题,我也有同感。现在我把《通鉴》的有关情况说说。《通鉴》共294卷,是一部大型编年体通史。从治平二年(1065)下诏开始编撰,至元丰七年(1084)书成奏上,化了二十年时间。神宗亲自作序并赐予书名。刘攽编写两汉,刘恕编写三国至隋,范祖禹编写唐代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可谓各尽所长。书的体例编次大部分出自刘恕之手。”“先生,司马光自己有没有写?”池从周问。“有的。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秦二世末年(前209)是司马光写的。《通鉴》全书时间跨度1362年。取材除十七史外,还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各种资料322种。”“先生,这书是怎么编出来的?”杜知仁问。“先排比材料编成‘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删订定稿而总其成。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而略于经济和文化。”“先生,这书有何不足之处?”赵师渊问。“此书的缺陷是受编年体限制,记事前后割裂,首尾难以连贯。历史人物生平历史事件始末和典章制度原委均受到限制。内容上也有许多地方有悖于《春秋》。”“能否将它加以改造?”赵师渊再问。“可以。将它重新编纂,简化内容,编为纲目。模仿《春秋》作纲为提要,《左传》为目,以目叙事,编成《通鉴纲目》好不好?”“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谁来作我的助手?”“我来!”赵师渊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
过了两天,朱熹对赵师渊说:“纳斋,《通鉴纲目》的编写提纲我已列出,还写了序言。今天我们商量一下这书的“凡例”怎么写?”“好的。” 赵师渊执笔起草,然后由朱熹敲定。“我要写的书很多,纲目分注五十九卷就由你来写吧。”朱熹说。“好的。” 赵师渊答。
朱熹在讲学和著书之余,还遍游台州各地名胜古迹。深秋的一天,他在应恕和林鼐的陪同下漫游浙东曹洞宗古刹瑞岩寺。瑞岩寺金碧辉煌,瑞岩山风光无限。朱熹流连往返,诗思泉涌,欣然命笔作《瑞岩道中》诗: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阁郁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蒙昼不开。一壑只令藏胜筑,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流连计,未许山灵便却回。
又写了《久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一、忆昔南游桂树荫,归来遗恨尘满襟。蓝舆此日无穷思,万壑千年秋气深。二、翩翩一马两肩舆,路转秋原十里余。共说山前景更好,不辞迢递款禅庐。三、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黄叶两悠悠。四、风高木落晚秋时,日暮千林黄叶稀。只有苍苍谷中树,岁寒心事不相违。”
朱熹与杜烨、杜知仁等一起畅游羽山之后,赋《委羽山怀古》诗:“山藏方石烂,门掩薜萝深。道像千年在,衣冠太古心。”在羽山西麓,朱熹凭吊北宋高士徐中行、徐庭筠的住宅后,题诗日:“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水。但喜青毡在,何忧白屋居?我怀人已远,挥泪表丘墟。”并分别在天台山、六潭山和灵岩山留下石刻“枕石”、“溪山等一”和“寒竹松风”等。
朱熹在台州,六县文士争相热情邀请,讲学授徒阐明理学。师从朱熹者除黄岩五赵三杜二林等之外,还有天台潘时举、仙居吴梅卿、临海林恪等等,这些名士都成了台州理学的先驱。南宋台州十大儒中不是朱熹的学生,就是他的学生的学生,他们为繁荣台州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文公祠记》云:“乡先贤亲出其门,至今有邹鲁之遗风。”台州自从朱熹宣扬理学开创一代文风之后,科举登第者激增,据《赤城志》记载,南宋中进士者550名,是北宋36名进士的15倍以上。南宋台州文风大盛,是朱熹宣扬理学的结果。台州成为“小邹鲁”,朱熹功不可没。
三
淳熙八年(1181),长江下游旱情严重,出现饥荒。次年春,53岁的朱熹任浙东常平使。七月,朱熹冒着烈日酷暑巡视台州六县察访民情。朱熹一路行来,但见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面有菜色,途有饿殍。可是当地官府却不顾老百姓死活,经常派衙役上门催索科税。朱熹心中不忍,自言自语地说,孟子云“民为贵”,这些知府、知县怎么搞的,连这点常识都不懂?民乃立国之本。没有老百姓,国将不国。当官的要有民本思想,要有爱民之心。于是,他不顾劳累,连夜在油灯下挥笔疾书起草奏章,接连上疏《奏台州免纳丁绢状》等5道奏章,将台州的实际情况直接向皇帝报告,恳切要求朝廷减轻台州人民的负担。下情上达,为民请命。这“丁绢”是怎么回事?丁绢就是人头税。朝廷规定,凡成年男子每人每年要向国家上交绢3.5尺,纳钱71文,州县折成绢7尺。这个数字虽大大低于杭嘉湖和绍兴等地,但台州地瘠民贫,仍然是个沉重的负担。宁海县发生过千余百姓为了逃税而避居山谷海隅,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宁杀子而不输(绢)”的严重情况。减免丁绢,安抚民心成了当务之急。孝宗看了朱熹体恤民情的奏章之后,提起朱笔批了“照准”二字。台州百姓听说“免税”了,一个个拍手称快,赞扬朱熹爱民如子。
朱熹为台州百姓办实事,深入黄岩民间调研。树荫下,黄岩农民陈谦、陈纬、谢敷经、支汝绩和徐弗如等人向朱熹反映黄岩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严重情况,强烈要求国家拔款兴修水利等等。朱熹将百姓心声一一作了记录。为了确保台州经济发展,朱子筹划水利建设。他在《又奏兴修黄岩水利状》中说“水利修则黄岩无水旱之灾;黄岩熟,则台州无饥馑之苦。”“(黄岩)近来出谷最多,一州四县皆所仰给……”台州农业在黄岩,黄岩农业在水利。朱熹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在奏状中恳切要求“请拔内府钱一万贯”。宋孝宗仔细地读了朱熹奏状后,再次为朱熹为民请命的精神所感动,大笔一挥“准奏”。
在要求国家拔款的同时,朱熹带领林鼐、蔡镐等青年冒着炎炎赤日,不怕苦不怕累,奔波在东海之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经过十天的实地考察,确定了蛟龙、鲍浦、金清、长浦、仙浦和回浦(今温岭新河南鉴)等六座大型水闸的闸址。渴了,喝几口随身携带的凉开水;饿了,咬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考察闸址的最后一天,朱熹与林鼐、蔡镐等人走到洪家时就暮霭四起,赶回城里是绝对来不及了,加上身体劳累,他们就到洪亭长家投宿,受到洪亭长的热情接待。酒足饭饱之后,朱熹赋诗两首。一、《题洪氏壁》:“未到重阳气便高,雁声天地总寥寥。客怀今晚不能寐,风细月明江自潮。”二、《题洪氏菊》:“解印归来叹寂寥,黄花难觅旧根苗。只因三径荒凉后,移向洪家不姓陶。”洪亭长高兴极了,说道:“夫子字字珠玑,辉生蓬壁。多谢,多谢。”说着,拿出一两银子送给朱熹作润笔,朱熹婉言谢绝。
朱熹不仅精通经史,还懂天文地理,他根据九峰山山形水脉的走向,让人在黄岩城内大梅梨巷等地多处打井,使城里人在家门口就能喝上甘洌的九峰山水。他还根据水能克火的五行相克原理,让人在东西向的县前街与南北向的大街的丁字形连接处打了一口大井,从而使黄城频发的火患遂熄.
朱熹以浙东常平使身份巡视台州。下车伊始,就有许多人向他反映知府唐仲友和宁海县知县王辟纲等人的贪污受贿和嫖娼等腐败行为,其中唐仲友的问题尤为严重。为了整肃吏治和狠刹官场腐败风,朱熹根据所掌握的事实写成《奏宁海知县王辟纲不职状》和《按唐仲友第一状》等奏章上奏孝宗,并夺了知府唐仲友的印信,让他停职候参。并命通判赵善伋主持台州日常工作。进士出身的唐仲友立即派表弟高宣教带了一份厚礼进京找宰相王淮多多关照。这王丞相与唐仲友不仅仅是乡亲还是姻亲,朱熹参劾唐仲友的奏状就被王淮扣压。朱熹接连上疏,王淮实在扣压不了,就在皇上面前极力为唐仲友开脱辩护,攻击朱熹无中生有诬陷唐仲友,还将朱熹奏状的主要内容透露给唐仲友。有恃无恐的唐仲友对朱熹恨之入骨,说:“姓朱的,且慢高兴,看谁笑在最后。”停职期间,唐仲友悄悄地带了严蕊隐居在黄岩一冷僻小巷的弄堂中。
一天,赵善伋开堂审案。他喝了声“带人!”衙役们将制造假币的要犯蒋辉等人押了上来。赵通判挨个审问,由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蒋辉人不等动刑,就一一招供并画押。赵通判就命长差将他们押解到会稽关押复审定案。“带严蕊!”堂下无人答应。师爷偷偷地在他的耳边悄悄说:“严蕊已被唐仲友落籍,并偷偷送到黄岩隐居在亲戚家中……”赵善伋只好宣布退堂。
退堂后,赵善伋将严蕊的情况立即向朱熹禀告,并请示怎么办?朱熹让赵善伋派得力捕快悄悄地到黄岩侦捕严蕊。穿便衣的捕头王五在黄岩城内侦察了三天,便在严蕊的远房表兄家中将她捉拿归案。“与正救我……”严蕊回头看了唐仲友一眼,便被捕快推出门外。被停职的唐仲友无法阻拦捕快办案,摇头说:“七尺男儿竟然保不住一个女子。朱元晦,我跟你没完。”说着便挥笔再写奏状,为自己辩护并攻击朱熹。写毕,找来表兄弟高宣教给他一张银票叫他备一份厚礼到临安再求王丞相帮忙。
赵善伋听说抓到了严蕊,便立即升堂审问。他将惊堂木一拍,对跪在大堂上的严蕊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严蕊。”“真实姓名?”“周幼芳。”今年几岁?”“廿一。”“哪里人氏?”“黄岩。”“你且将唐仲友踰滥之事从实招来,以免皮肉之苦。”严蕊将经过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赵判通叫她画了押,然后手一挥,衙役便将她送到女监关押。唐仲友暗中打点,并关照狱吏不得虐待严蕊。狱吏收了礼,便点头答应。严蕊在狱中实际上受到保护。退堂后,赵善伋将严蕊口供送给朱熹过目。朱熹接过一看,只见口供写道:“今年二月廿六日,宴会至夜深与太宗踰滥,我要求他将我在乐籍中的名字除去,他满口答应。还说要用公家的车马钱物将我送到婺州永康他亲戚家中住。这使我非常失望。我以为落籍后,他会娶我的。我欲住不得,欲去不甘。唐还说,‘如在彼处不好,却来投奔我。’我明确表示不去永康。五月十六日宴会上,唐的表兄高宣教为我撰《卜算子》一首: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
严蕊被关押期间,唐仲友自恃王丞相后台硬,多次指派亲信吏卒到女监前公开叫骂,欧打狱卒,气焰十分嚣张。
八月十日,王淮丞相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调浙西提刑到浙东究办此案,阻挠朱熹继续审理严蕊,保护唐仲友。唐仲友一得到这个内部消息高兴得跳起来,说:“天无绝人之路。供品三献,菩萨显灵。”立即叫亲信张惠传话给赵善伋:严蕊一案,暂停审理。唐知府不日官复原职。做人识相点。朱唐交恶,赵善伋夹在中间。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便只好两边敷衍。一言一行。尽量刀切豆腐两面光。八月十二日,朱熹接到刑部通知,不再过问此案。他便大力开展救荒工作。一面搞好平粜,一面招募米商迅速赴各地采购大米,并到处张贴布告:免除米商在救荒期间的营业税。卖米不缴税,大大地调动了米商的积极性,解除了广大饥民的燃眉之急。为了将救荒工作正常化,朱熹又上疏建议设立社仓。“每年春夏之间,青黄不接之时,借米给百姓,到下半年初冬时收回,每石收取利息不超过一斗。”“虽遇灾荒米珠薪桂之年,非但不愁缺少粮食,并可不籴贵价之米,赖是以家给足。”孝宗皇帝看了之后龙心大悦,称赞朱熹心中装着百姓,提起笔在奏章上批了“好主意,照办。”黄岩社仓自此始,并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之后,朱熹全身心地投入水利工作。
一天,王淮丞相瞅准孝宗心情愉快之际,呈上唐仲友驳斥朱熹的奏章,皇上看了之后,便问丞相如何处置?王淮有意偏袒唐仲友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朱唐两人不过是秀才争闲气罢了。”孝宗说:“那就两下平调,另行改任吧。”王淮便将唐仲友调任江西提刑,换一个地方做官。过了几天,为了政治上的平调,王淮又将朱熹调出浙东。这时,户部下拔的一万贯水利款解到台州黄岩。朱熹接到吏部调令。临行前黄岩知县范直与携礼求见,说:“大人,听说您即将赴任江西,一点土产,不成敬意,万望哂纳。”“谢谢。我从来不收别人的礼物。你的也不能例外。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大人,朝廷为兴修黄岩水利拔款万贯,这笔水利款应该打入黄岩财政,由卑职掌管使用。”“不行!水利款要专款专用。六闸工程已交林鼐、蔡镐负责组织施工,这笔款子由他俩掌管使用。大人事忙,我就不劳动您的大驾了。”“林、蔡是退职赋闲之人,而卑职是现任黄岩主官……”“我知道。为了防止偷工减料保证水利的质量,为了防止水利款被见钱眼开者贪污挪用,我已奏明圣上全权委托林鼐、蔡镐办理。你是否要看一看圣旨?”“卑职不敢。”范直与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退出门外。“喂喂,东西带回去。”书童朱安追出来将礼物还给他。
碧云天,黄花地。八月廿三日临海林烙,仙居吴梅卿,天台潘时举,黄岩应恕、赵师渊等在十里长亭设宴为朱熹饯行。席上,应恕等台州文士举杯说:“感谢朱夫子为振兴台州文教所作出的贡献,感谢朱夫子为反腐倡廉,减免丁绢、兴修水利,建立社仓等作了许多好事,台州人铭刻肺腑永志不忘。祝夫子贵体健康,宦途顺风,干杯!”朱熹举杯致辞:“感谢大家为我送行。台州地灵人杰,老夫不胜眷恋。尤其是年青人上进心强,朝气蓬勃,老夫深为欣慰。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干杯!”朱熹还再三叮嘱林鼐 ,蔡镐兴修 六闸乃百年大计,工程一定要保证质量。又叮嘱赵师渊要抓紧编好《通鉴纲目》。林鼐 ,蔡镐和赵师渊齐声回答:“请朱公放心,我们一定尽力而为,不负厚望。”
淳熙八年十一月,王淮调武经大夫张绍到台州任知府。张沼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秉承王淮心意。将严蕊无罪释放。
这年年底,各地官员的政绩吏部考核后上奏孝宗,朱熹治浙半年,政绩为全国之冠。孝宗赞扬说:“朱熹政事大有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