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花间,一壶清酒,寂寞身影。
那身披白色斗篷的饮者举起杯来,仰望天空,吟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不是诗仙李太白吗?原来仕途失意的他,高朋满座推杯换盏已成了昨日黄花,只剩下孤砱零零的一人。于是那一杯苦酒便成了慰他寂寞的唯一。
酒能醉人,酒能解忧。“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在朦胧的醉意中,李白才情奔涌,挥毫百篇,豪放旷达的气概一览无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国泰民安的盛唐,却被小人攻讦,空有报国志,却总是怀才不遇,只落得影只形单,与月为伴,和酒交友,“但愿长醉不愿醒。”在李白豪放的诗篇中间,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愤慨,也看到落寞的凄凉,看到了封建王朝昌盛背后的阴霾。
酒到底有怎样的特殊之处,让那么多文人墨客对它念念不忘,眷恋不舍呢?让他们高兴时举杯欢饮,愤懑时用酒麻醉,哀伤时借酒浇愁?
诗仙李白如此,“诗鬼”李贺亦是如此。“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韦庄于乱世中颠沛,岁月中蹉跎,且看他的辛酸语:“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李商隐寒夜孤灯,壮怀不遂,客中悲叹:“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边疆战场,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承载了将士们苦中作乐、视死如归的勇敢。而鼙鼓动地来,敌军马蹄至,方才的牛饮,顷刻就变成死亡的残酷。一批批将士倒下了,血流成河,来不及饮完的残酒,在月光下折射出刀光剑影的惨烈。
易水边上,荆轲怀着必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王之路。北风萧萧,浊酒壮行。图穷匕首见,“惜哉剑术疏”,英雄死在对方的乱剑之下,空留千古美名。
酒是烈士们的悲歌,也山河破碎时烈女们的祭曲。
马嵬坡上,杨贵妃洒泪为玄宗皇帝斟上生离死别之酒,然后从容悬梁自尽;乌江之畔,虞姬且歌且舞,为西楚霸王献上断魂的陈酿,曲终引颈自刎。酒沸腾了热血,也催落了粉泪,才女李清照跟着宋徽宗四处流亡时,也发出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哀鸣。
然而酒的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也不能担负任何政治和历史责任的。喜也罢,忧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它只是一种渲泄情绪、寄托哀思的液体。千年时空,多少灵魂在醉中寻求安慰?又有多少生命在醉中得到解脱?
“将进酒,杯莫停”毕竟是消极的。国家兴亡,人生荣辱,其实都是人为的,与酒无关。在现实社会里,为了你的安全,还是少饮酒为好。
作者简介:
黄予,浙江黄岩人,现为上海外院附中高三学生。此文为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