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的背影
进入寺庙找到下榻的厢房后,不知是舟车劳顿还是庙里的肃穆寂静,我昏天黑地一觉睡到晚饭时分。抬眼望去,太阳尚未落尽,淡月已在空中,天色湖蓝,在接近天际的地方,尚有些许淡灰微蒙。整座山野十分宁静。
晚饭时我们埋头扒饭,没有说话。我曾有在石梁方广寺住庙的经验,吃饭时是不能发出任何说话声音的,这好像是庙里的规章制度。在红尘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吃饭不说话那叫吃闷饭,肯定很沉闷,但在庙里吃闷饭却叫人神思飞扬,感到畅快透气。饭后转到钟楼前面,看到十平方米左右的墙壁上写着“庄严”两个非常大的字。这字写得十分端庄,更显示了庄严的意味。字的左下角有枚红色小印章,因前面有土坯挡住没法靠近,我没看清是谁的印章。
再转出来,便是为了方便30多个僧人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卖部。但它不叫小卖部,也不叫小超市,却取了个和庙里气氛十分和谐好听的名字:法物流通处。这五个非常漂亮的黄字,凸出在宝石般深蓝的绒布上,周边用黄框笼住,挂在小卖部上方。真是“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间气息消解成佛的氤氲。
在朋友面前,我是个喜欢说话的人,有时还口若悬河。但今晚,我几乎一言不发,与朋友们趴在栏杆上看空中的月亮,看近山深黛,远山淡雅。大概是五点四十分,僧人们开始做功课了。
暮鼓晨钟,经声佛号,其实都是灵魂的一次出口,一条道路的铺设。它似乎在打破这寺庙里肃穆的气氛,却让人沉浸在一个更加恬静沉思的境界,思绪飞扬地彻悟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能住上几月几年,你会情不自禁地静下心来,潜心研习书画、武功、哲学、佛经……因为我们同行中有位画家,我更多地想起了怀素、石涛、渐江、虚谷等许多杰出的和尚书画家。他们长年在深山老林中,是山林中寂静肃穆浸透了他们的灵魂,才有如此一尘不染的画风。
8点左右,我的朋友们随乡入俗般像僧人一样眠床休息了。我独自在一个房间里,开始阅读泰戈尔的《飞鸟集》。我很少有这样的读书经验:在一个晚上,仅用了两个小时,就把一本诗歌集逐行逐行读完,并且还记忆犹深。此时除了读书,实在没有任何事情可干,事实上也不想干任何事情。说实话,在这样的庙里,我甚至想到我平时喜欢的酒,都有一种邪恶的念头,更不要说其它了。
读完《飞鸟集》,已过10点。这时刻,在城市,根本不算太晚,但在山上的寺庙里,已是无限的寂静了,比子夜时分更加沉静。我披衣出去,在寺院内缓缓散步。有风,但树不动;即使树动了,也没有通常形容的“沙沙”之声。露天石板上的两盆铁树,在月光下似乎凝思着夜的含蓄。此刻,时间已失去滴答之声,我在想象着僧人们的睡眠,正呈现一种寺庙里独有的肃穆宁静。而我感到自身也变得十分透明纯粹,这种心情会温暖日后漫长的人生,就像寺庙里那盏高悬不熄的长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