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多少种活法,就会产生多少种行当,世间能容纳多少种行当,就会兼括多少种活法。补缸、小铜担、修钢笔……可以实现形态转化、物尽其用,是那个较少废品和垃圾、物质匮乏年代下的合理格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行当日薄西山,正在悄然无声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但也有一些老职业在进行着与时俱进的改良,生活的现实造就了他们不怨天、不怨地的秉性,靠着自身的努力与聪明才智,在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后仍立于不败之地,因时代变迁而做出的改良也使人油然起敬。
走在高楼耸立的街头,经常会看到又有几家新店开业了,一些新行当也跳入我们的眼帘,让人既新鲜又亲切。像劳动南路的“缲裤边”,这名字听起来有些老土,但它却实实在在方便了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头等大事。这批老板中的大部分人原来是做裁缝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扯布做衣的人越来越少,但前来要求缲裤边的人却络绎不绝,精明的师傅们就掉转枪头,干起了新行当。新卖的裤子,经老板量体裁衣缲好的裤边,蒸汽电熨斗“吱……”的一声,一股白雾散尽,嘿,合体的新裤子就可以上身了,免得为不会拿针线或家里没有熨斗而烦恼,对着新裤子干着急,还得想方设法找人解决此事。所以,这方便了百姓又乐了店家的行当也就顺理成章地红火了。
不过,细心的人们也会在街角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在其相隔不到几十米的“十字绣”铺里却扎堆坐着一群姑娘,她们低着头、细心地穿针引线,学做女红。掉个钮扣都懒得动手,却舍得花钱、花时间卖个“十字绣”来消遣,还乐此不彼。据说这是现代人(特别是白领们)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方式,这,就是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
摆地摊的补鞋师傅们一扫往日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的邋遢形象,也登堂入室了,连店名也起得雅,如“美鞋坊”、“修鞋吧”等等。在黄岩的寺厅巷集中了大量的修鞋铺,其设施是双管齐下。软件有空调、皮坐椅等,口渴了还有热茶;硬件是更上一层楼呀,有进口的修鞋机、各色皮料、补色油、麂皮粉等,几十元一小罐的鞋油,不少顾客仍乐意掏钱。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变化,要是还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话来指导经营的话,路只会越走越窄,迟早得喝“西北风”。现在的“修鞋”内涵已经转变为高品质的修理,包括各种皮质的鞋的保养、清洗、翻新等等。
有报道说,在上海的一些大商厦或购物中心也有“小皮匠”走进大商场的现象,虽然价格比路边摊贵得多,可家家生意红火,有的店铺每月营业收入高达四五万元。
前几天,在台州二套“600”新闻中播出二条新闻都与“行当”这词有关,印象颇深。一条是针对目前市场高薪招不到好“月嫂”情况,市总工会将要举办“月嫂”培训班, 条件是18至50周岁经体检合格的女性(初中毕业),学习内容有职业道德、新生儿卫生知识、产妇护理、饮食营养等等,最后考试合格者还要颁发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看来,这在民间盛行了不知多久的老行当--“值月理”也要坐上新时代的“磁浮列车”,老树发新芽,旧貌换新颜了;另一条是有人开办了“离婚公司”。原来,合法的婚姻受《婚姻法》保护,因此,结束一段婚姻也得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其涉及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细侧很多,办理过程烦锁,所以有些当事人就妥托“离婚公司”办理,可见“月老”口中“婚姻路上只有栽花没有栽刺”的经典老话也要慎用了!
看来,世上没有过时的行当,只有不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思想和理念!
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老行当的改良,新行当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