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测试
灶(郑钦南)
2008年11月27日 17:15 来源: 【进入论坛】

    改革开放30年征文选登

    九八年退休之后在椒江打工, 连续十年艰苦奋斗,终于在广场南路有了自己的家,结束了“猫儿搬窠”的局面。房子虽然小得像鸡笼,但是,斗室安居抵海宽。

    镬灶间四壁贴着洁白的瓷砖,面积虽没有上郑老家的大,但很精致。黑色花岗岩灶面闪闪发光,灶台上除了电饭煲、煤气灶及炒锅、高压锅、低压锅之外,还有抽油烟机……灶台下有多个小橱,灶横头还立着冰箱,处处透着现代化的气息。望着新灶间新灶具,我不禁想起许多老镬灶来。

    祖父打的两眼灶无烟囱。加上近山边落刀鲜,烧青柴,满间烟。熏得老祖母涕泪横流。这个镬灶烧了几十年,直到1955年鹤驾归西她都没有烧过有烟囱的三眼囱。

    1958年,父亲打起了一座有烟囱的三眼灶,但是不到三天,由于大办农村食堂,“自愿”地将它砸了。

    一份人家三个头,最要紧的是镬灶头。十年之后,“而立”之年的我,有了孩子。另起炉灶,自立门户。但是每月只有24元工资的民办小学教师生计艰难,教书之外,一不会赌博,二不会卖树,三不会纳花会。妻笑我百无一用是书生。打镬灶呒手力,只好买四元钱一只的缸灶。妻说我是“办家家”。我说俭以养德。缸灶上煮着自由,煮着温暖,煮着希望。多么好的缸灶啊!

    缸灶扛牢烧也不容易。那时生产队分配的一年口粮只够吃半年。怎么办?星期天我到外洋溪拆地,向溪滩要粮。在园角种起月光花,自制月光花激素,成倍成倍地提高番薯产量。给小麦喷醋喷硼,使小麦产量不断翻番。这年小麦收了一石,相当于整个生产队的产量。寒暑假到离家四十里外的抱料大湾里砍柴,再挑到宁溪或长潭去卖。有时还到离住处八十多里的仙居西坑去担炭,赚点苦力费。雨雪天则在家读书写文章。

    艰苦奋斗一年,我就打起了一座有烟囱的三眼灶。筑灶那天亲友们送礼祝贺。上郑郑氏一族的长辈,德高望重的郑继明叔公(他的小儿子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郑九蝉)也送礼祝贺。妻子笑逐颜开,烧了许多菜,办了一桌丰盛的贺灶酒。席上,继明公致祝辞:“钦南打万年灶是大喜事,我很高兴。祝钦南丁财两旺…….干杯!”说罢,一饮而尽。我一边提壶续酒,一边致答辞:“谢叔公金口,托福!祝叔公健康长寿。”

    燕子做窝,逐口衔泥。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奋斗,到1984年,我终于筑成了自己的窝‑‑‑造起了两间新楼房。乔迁之前光筑灶。新镬灶拉风、鼓风两用。三眼灶除了有烟囱之外,灶面上还铺上了一层洁白的瓷砖。我的镬灶比父亲的好。一代好一代,我多么自豪。

    镬灶虽好,但烧饭费时,还要砍柴。1990年,我买了一只电饭煲——自熟镬,神仙的法宝。有了电饭煲,烟囱不冒烟。过去“断炊”意味着挨饿,倒灶,大难临临头,家破人亡。可是现在却恰恰相反,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意味着农村妇女的真正解放。

    电饭煲虽好,可有时突然停电,夹生饭令人哭笑不得,却又恼火不得。即使你火冒三丈,也无济于事。除了骂一声短命的电霸电老虎之外,只好重新仰仗灶王爷显灵了。

    1996年,我添置了崭新的煤气灶,即使停电也不怕吃夹生饭了。煤气灶没有火烟,没有炉灰,节省时间,清洁卫生。镬灶切实完成了历史使命。双休日,我手挥银锄,笑嘻嘻地把它请进了神圣的历史殿堂。与昔年母亲眼泪倒咽“自愿”砸镬灶相比,真是不啻霄壤。

    时代在不断前进,科学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镬灶也必然会越来越好。镬灶是家的象征,力的源泉,厨房的核心,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镬灶是历史演化的记录,是时代前进的步伐,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愿镬灶越来越精美。

 

【作者】:  【编辑】:林海蓓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坚定信心谋发展 实干笃行谱新篇 我区召开...
包顺富专题调研模塑、玩具类企业发展情况
区政府、区政协2025年度工作协商对接会召开
黄岩枇杷喜摘双项荣誉
坚定信心谋发展 实干笃行谱新篇 我区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技术水准、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等均领先全...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