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坐在桌前,一抹月光透过窗玻璃斜射进来。抬头望一眼夜空,又是一轮上弦月,正穿越云雾。此情此景,似曾相识,思绪飞扬,触动心底,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母亲,和她在月光下穿梭的身影。
记忆中,母亲似乎总与月光相伴,她在月色中总是行色匆匆,这因为她是一个接生婆。往往在有月光的晚上,有人来叫母亲,说家里媳妇要生了,去帮忙接生一下。于是刚躺下没多久的母亲,顾不得白天劳累辛苦,很快穿好衣服,沐着月色,穿过乡间小路、林丛草木,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听母亲讲,她学会接生,缘于她的初中文化。要知道作为四十年代的人,又是女性,这样的文化程度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在她嫁给父亲没多久,县里有医生到农村走街串户防疫治病,作为一个公认的文化人,母亲便被安排作随从帮手,于是这期间便学会了简单的护理和接生技巧。等到医生一回城,方圆十多公里的农村有人家生小孩,就少不了母亲的身影。在月色中,她的及时出现给了那些满怀希望的人最大的安心。
童年时,常听母亲讲哪家昨夜生了个男孩,哪家生了个女孩,让人不免充满了惊喜,也充满好奇。而母亲接生也从未有过闪失,包括有人难产,母亲都能使其转危为安。
记得在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母亲又被人叫去接生,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回家时一脸的疲惫,似乎累得不轻。一问才知道,昨晚在那家碰上什么“血冠衣”,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抢救过来。刚开始听起来怪可怕的,不懂,母亲说就是难产,“血冠衣”是农村的土叫法。母亲本想叫他们送医院,可送医院太远,再说也来不及了,母亲说只有放手一搏了。在那种紧急关头,母亲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伸手进去抓,但一定不能抓错。往往一回合下来,母亲都累得全身湿透……
现在每每想起母亲所作的一切,不由得佩服她,可还是有一点不理解母亲,因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可接生却从来不收礼和钱的,有的只是在小孩满月时去吃顿饭。每次说到这,母亲都是一笑了之,说都是农村家庭,条件不好,不容易的。再说了,我们比别人好过些,就当给他们帮忙了,别人也不会忘记的,哪有付出都要有回报的,要懂得关爱别人,要有爱心。
是呀,这个社会是要有爱心,付出是不一定有回报的,可母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由于多年接生,眼睛受血光影响视力受损,有一次外出,没看清还摔了一跤,至今走路还有点跛。可就是这样,一遇到有人请求,母亲还是二话不说,起来就走。虽然后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了,母亲不必每家生小孩都去,但哪家生了小孩她还会提些建议。直到后来,母亲确实年纪大了,才彻底放手。
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高尚的。母亲对我也是用尽了心思,直到现在我虽然都成家立业了,但一有事母亲总是出现在眼前。她的身影一直是我成长的风向标,给我带来力量和勇气。
记得有一次,我下班从县城骑自行车回家,可骑到半路,车子突然没气了。没办法只好推行了,几十里路推得我筋疲力尽,一直到月亮高挂,快到家时,远远地看见一个身影站在山边上,朝这边张望。是母亲,她的背影太熟悉了,尤其是在月光下,更是显得充满了立体感……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可她一直惦记我们,尤其是我身在外地,更让她牵肠挂肚。而我也思念母亲,可只有在每逢过年时才能回家一趟。
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哟,在今夜如水的月光中,我仿佛又看见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