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秋节,高中同学发来短信:“人生忙忙碌碌,日子酸酸甜甜;缘分简简单单,感情真真切切;联系疏疏密密,惦记时时刻刻。亲爱的老同学们,祝你们中秋节快乐!在这团圆的日子里向各位老同学发出邀请……” 尽管这只是一则群发的短信,可我一直没有删除它。它真的是中秋的一封“情书”呢—抒发着同学之情的情书。
于是,那些在外地安家工作的同学趁着中秋、国庆探亲的机会与亲人团圆后,又和我们这些留守黄城的同学经历了一次难得的相聚。那一晚,桔都大酒店的灯光,照亮了老同学们久违的面庞,大家互相叫着已经很久没有叫过的彼此的名字。有的女同学依然苗条,有的男同学心宽体胖。当年扎着两条马尾辫的班长笑称自己即将迈入中老年妇女的行列,几位曾在我的毕业留言本上挥洒过刚劲墨迹的男同学,他们的眼角也有了柔和的细纹。的确,当年十八九岁的姑娘小伙,经过十九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如今都已年近不惑了。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呢?
不管是商界自由驰骋的精英,还是政坛即将升起的新星,也不管是声名显赫的某总某教授,还是默默无闻的我等平庸之辈。大家的物质生活各有千秋,精神世界也不尽相同,但在那个晚上的身份却是相同的—黄岩中学88届毕业生。
感谢母校赋予我们相同的身份。当我们逐渐走向沉稳的人生秋季,在母校的档案里,大家都曾经是她洋溢着春天般温暖笑脸的孩子。
记得最近一次去母校,是在今年春天。我听着作家曹文轩的讲座,阶梯教室的周围坐满了年轻的校友们。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多么希望重新回到校园里,能够和他们一样努力用功!那天下着细雨,听完讲座,我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因为我知道母校将要搬到别处去了。我看到原来的教学楼装饰成了蓝墙黑瓦的模样,高三(六)班的教室变成了化学实验室。这个老校园将会永远地消失了,我一边想着一边默默回到家里,我发现球鞋的鞋底沾了不少湿黄泥。跟我回家的黄泥是不是向我暗示:母校没有忘记,我在她那里留下过青春的脚印和求学的足迹。
今年中秋将近的日子,听说母校正式搬迁了。母校把成千上万的毕业生送往理想彼岸的同时,她自己也在追求着进步。据说在我国古代,人们将八月应试中榜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那么,母校也完成了自己的月中折桂之举吧,她来了次不同寻常的转身,仿佛和莘莘学子们一样,是去异地深造了……
在对母校的感恩和思念中,我想起了她那梧桐夹道的校园林荫,梧桐们的黄叶是否已经飘落一地?我还想起了去年中秋的同学会。我的亲爱的老同学们,还有满头银发却精神饱满的柯老师,在这夜凉如水的中秋,我重温了与你们的相聚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