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西部山区巨变系列报道(中)
黄岩西部山区,地处长潭水库上游,有50万亩山场面积,平均海拔300米-500米,大多属低山缓坡,且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独特的自然条件,给这一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劣势以外,也带来了许多地方不可替代的优势:适宜各种植物种植,特别是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大有前景。
最近几年,随着当地“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西部山区交通道路网络化格局初步形成,六乡一镇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农业增效呈现出良好态势。
送给村民致富“定心丸”
“一篮枇杷卖了960元。”屿头乡上凤村村委会主任张琴顺说起此事,津津乐道,脸上笑得很灿烂。
今年夏天,张琴顺家的白沙枇杷长势喜人,大的枇杷每个重量达到一两左右。他摘了一篮15公斤的枇杷,果贩见了,二话没说,给了他960元钱,买走了。
上凤村种枇杷已有近30年历史。以前,村里人种的枇杷基本上是大路货,品质不好,价格不高。近几年,乡政府有了政策,凡实行改良、种植优质枇杷的,一律给予补助。于是,村民们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规模改种优质白沙枇杷,价格比普通枇杷高出一倍甚至数倍。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是西部山区各乡镇的重头戏。在具体的工作中,黄岩把整个西部山区作为农业示范园来包装,发展特色主导农业产业。通过多年努力,水果、蔬菜、药材、花卉、笋竹两用林等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
但是,要想真正打响西部山区农业品牌,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知名度来说,还远远不够。为了让更多农民就地致富,近几年,黄岩开始花大力气建设五大农产品基地:2万亩东魁杨梅基地,1万多亩笋竹两用林基地,2000多亩优质柑橘基地,1万多亩高山蔬菜基地和10万多羽高山放养鸡基地。
设想是好的,但发展如此大规模的基地,对于大多并不富裕的山区农民来说,钱从何来?
农民兄弟的担心,政府最了解,当地扶贫委也十分清楚。为此,黄岩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给农民吃致富“定心丸”:凡基地内水、电、路等必需的配套设施,均由扶贫资金无偿扶持;对新发展的东魁杨梅,每亩苗木补助50元至70元。
为了避免只种不管现象,充分调动农户种植管理积极性,东魁杨梅的管护、施肥,每年每亩补助25元;优质高山蔬菜实行以奖代补;免费提供养殖大户种鸡。
富山乡紫红薯种植户叶公相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不仅给他吃了“定心丸”,也让他壮了胆。这几年,他每年收入都达到1.5万元左右。
在示范中做“特色”文章
长期从事传统农业的山区农民,一开始,并不具有种植高效特色农产品的技能,而是通过示范作用,逐渐掌握,才做出了“特色”文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六乡一镇,示范是通过规模与科技结合、品种与品牌联姻树起来的。
在笋竹两用林基地,政府出资,聘请了浙江林学院博士常年进行技术指导,而且一聘就是3年,每年技术指导费10万多元。有实践经验的土专家也是聘请的对象。在东魁杨梅基地,当地具有丰富经验且已被实践证明成功了的几名土专家,被聘为技术承包责任人,每人承包一个乡镇或一二个基地,考核指标和奖罚措施明确,目的是使大面积的东魁杨梅管理得法,早出成果。
为了鼓励有经验和有科技头脑的农民引进优质高效农产品,西部所有乡镇都有具体的奖励措施,在试验经费、土地租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如果大面积推广,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带动效应,一次性给予丰厚的奖励。
示范作用和有力举措,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山区农民,笋竹、莳药、茭白、红茄、红芋、紫马铃薯等各种各样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西部山区已建成4个示范片、9个示范点、70多个示范户。随之,当地农产品的品牌也逐渐打响,“长潭湖”牌柑橘、“牛路”牌冬笋、“黄岩溪”牌高山蔬菜等十几个注册品牌,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
走进宁溪镇前洋村农业园蔬菜大棚,这里温暖如春,菜农们正在采收鲜嫩油亮的红茄、西红柿、黄瓜,手提、车拉、肩挑,忙得不亦乐乎。
茄农郑秋良告诉记者,前洋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种植红茄,如今,全村家家户户种植大棚红茄,面积已发展到600多亩。因为种植技术好,管理用心,红茄价格比别的地方高出三四成,远销金华、温州、宁波等地。今年,他们村的红茄批发价7元一公斤,他自己收入达4万多元。
万米东魁杨梅长廊让平田乡6个村的村民既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也对未来的更大丰收充满了憧憬。
万米东魁杨梅长廊北起东山村青龙岗头,南至过岭坪,沿公路上下50米范围种植,途经牛游塘、箬岗、里龙、天灯洋等6个村,全长1.06万米,面积达到3500多亩。挂果时节,绵延起伏、长达10公里的长廊,蔚为壮观。
今年夏天,300多亩杨梅已经投产,其余3200亩杨梅将在几年后陆续投产。届时,当地果农因为平田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气候优势,杨梅完全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