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坐在汽车里就可以听到悦耳的调频广播,坐在家里可以赏心悦目地收看近百套数字电视节目,这都是改革开放带给广大观众最直接、最生动的文化享受。在共享改革创新成果的同时,作为一名奋战在广电30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30年仅是弹指一挥间,30年广播电视确实发生了沧桑巨变。
回想30年前,收听广播只能靠舌簧喇叭,能买半导体收音机这是最大的奢望;现在,广播电视实现共缆传输,调频覆盖全区,人们不仅随时随地可收听广播,而且还可用手机听广播。至于MP3、MP4这些新玩意,过去是想都没想过。广大民众感受最深的要算是电视了。电视普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给大众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如果一天不看电视,心里就觉得空虚。电视从无线——有线——数字电视,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黄岩广电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一过程。
老广电人都会记得,黄岩百姓能收看电视最早在1976年,这年9月在九峰黄毛山上建成10瓦的电视差转台。由于功率小,信号弱,图像中雪花点多,很不清晰,城关及周边乡村群众只好用竹杆竖起很高的天线收看。当时,有电视的单位和居民廖若辰星。设在前应巷老广播站内的县电视差转台,有一台监视用的电视机,我们广电职工可以享受近水楼台之利,每到晚上附近居民都要涌进单位驻地的天井看电视。特别是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追悼会收看的群众把老广播站院子挤得水泄不通。
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广电局逐年加大资金投入,1986年投资16万元,在天长南路原广电大楼顶上建起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仍以转播中央台、省台节目为主,自办的《黄岩新闻》节目只在周三、周六晚上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以后播出。1988年上半年,县广电局投资20万元,在黄岩大厦顶部建成电视台发射机房、演播室和一座相对高度70米的发射塔。1991年黄岩市政府拨款34万,将黄岩电视台自办的33频道搬迁到黄毛山顶,使中央一套节目覆盖率达85%,自办节目覆盖率达80%以上。3年后,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1000瓦分米波发射机,并添置了新的摄像机等采编、制件设备。到2000年9月,新的广电大楼落成以后,广电的软硬件设施达到县级台的一流水平,有线电视可收看30余套节目,在区政府重视下,经过广电职工艰苦奋战,到2002年底,全区完成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农村电视入村率达93.5%,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回顾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广播电视每一发展过程都是各级党委政府重投入,重改革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广电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党和政府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