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测试
管理民主之花在乡间竞相绽放
2008年12月29日 09:35 来源: 【进入论坛】

——黄岩改革开放30年之基层民主建设篇

  30年,弹指一挥间。

  对于世代生活在橘乡土地上的农民来说,30年的变化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掠过,“梦幻”而真实。掰着指头,说起往事,村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把目光的焦点拉得很远很远,不由地发出一句感叹:“那真是太不一样啦!”

  他们说的“太不一样”,不仅仅是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还包括一种叫做“民主”的“感觉”。30年来,禁区,一个个被突破;时代,一步步在前进。30年来,我区农村党建工作的进展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在这里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朴实而深刻。

  村干部由任命到选举

  陈秀福,今年63岁,从1981年起,一直担任北洋镇林家桥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1978年,我33岁。因为我平时干活努力、做事认真,被我们大队的党支部任命为负责农业生产的支部委员,3年后被提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里,那个时候,生产大队干部主要是由上级来任命的。虽然当时也逐渐有了选举的初级形态,要大家表个态、举个手,但实际上,群众意见对于大队干部的任免影响并不大,不像今天,村干部谁来当,大家说了算。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试行,黄岩全面铺开“撤社建乡、撤队成立村民委员会”工作。1988年,第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正式举行,至今已圆满完成8届。20年里,村委会选举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最初是委员直选制,即由村民选举若干村委会委员,再由村委会会员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之后是有候选人村民直选制,即确定1—2名村主任候选人,再由村民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2008年,我区实行海选与直选相结合的制度,海选即是无候选人,直接由村民选举符合条件的人做主任。

  “选举就是为了选出真正为村民办事的干部!”今年78岁的高桥街道螺屿村民胡顺希,卧床不起已经6年之久,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坐三轮车到选举会场,参加村干部选举。高桥街道下辖26个行政村,人口2.2万人,农村党员594人,选民1.78万人。该街道作为市、区两级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试点单位,率先进行换届选举,从去年11月5日动员开始,到12月17日选举全部完成。

  高桥街道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情况,折射出我区乃至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党建工作和民主自治发展的历程。30年来,村干部的“官帽”由过去的“上级给”,变成了现在的“群众选”。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由一直以来的“上头”内定变为村民“海选”产生。我区上万农民手持选票,走进专门设立的投票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假如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我将……”起源于我省金华等地的村干部创业承诺制,如今已成为我区村级组织民主选举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各地全面推行候选人书面公开竞选承诺活动,由候选人在选前对村民作出创业承诺、责任承诺、廉政承诺和服务承诺,并将候选人书面竞职承诺材料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呈现了新一届村班子争相干事、争先创业的可喜景象。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

  大到宅基地使用、建房审批情况,小到村里每一笔财务收支,这些以往只能村干部看到的内容,如今被制成一份份“村事明白书”,定期贴在村布告栏里。从1998年开始,我区陆续在各行政村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这是揭开神秘面纱、走向公开透明的进程。

  晨曦微露,南城街道山前村菜市场里就已经熙熙攘攘,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菜摊。村民老王告诉记者:“自从菜市场建到家门口后,买菜就方便多了。”

  山前村菜市场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有摊位110个左右,每天人流量达3500人次以上,每年村里摊位费收入40万元左右。它既解决了村民买菜难的问题,又成为山前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之一。那么,一个如此得人心的村菜市场是怎么办起来的呢?村党支部书记张岩荣一语道破:这主要得益于该村的“三公开”。

  十几年前,山前村集体经济几乎空白。为找到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子,1999年村级换届后,村党支部书记张岩荣带头深入走访村民,听取意见,并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会。在走访恳谈过程中,许多村民和外来住户反映:本村没有菜市场,买菜很不方便。张岩荣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山前村人口密集,还有外来人口1000多人,日常买菜需求较大。创办菜市场不仅可以满足本地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出租摊位为集体经济增加可观收入。带着这个想法,张岩荣与村委会主任进行了沟通,取得共识后,他们将办菜市场这个想法正式向村“两委”班子提出。接着,张岩荣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考察了不少村的做法,通过班子内部多次交流沟通,这些做法逐渐被其他班子成员接受,最终形成办菜市场的一致意见。村“两委”班子统一意见后,党支部召集党员进行充分讨论。在党员会上,张岩荣对办菜市场的思路进行了充分阐述,并提出了初步方案。会后,党支部召集村“两委”班子,综合大家意见,对菜市场的选址、投资、摊位设置等进一步提出建议。为使方案得到村民们的支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头走访,听取村民代表对方案的想法和建议,然后再一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对方案进行完善。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在会上,村党支部书记代表村“两委”班子对方案进行阐述和解释,获得村民代表一致通过。

  民主、公开,使农民真正有了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能够在村级事务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农村建设,通过民主议政日、民主听证会等渠道,为村集体出谋划策,呈现出干群和谐谋大计、一心一意求发展的局面。

  从“一人说了算”到“什么事都不能一人说了算”

  “村里的这条路花了460多万元,是群众自愿掏的钱。”2005年4月,东城街道王西村,时任村书记张胜德笑盈盈地说。

  修路要钱,能不能不搞摊派?王西村走出了一条充分发挥老百姓智慧的路子。说起修路集资的办法,张胜德颇为得意。“村‘两委’提出来了,不能不听老百姓的意见,要先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在前头。”老张说,村里先开了大会,给大家讲了修路的目的和意义,随后大家讨论,拿出集资的办法。

  “我们不摊派,不过要立个修路碑,捐款300元以上的,名字刻在上面,让子孙后代看看。修路是为大家造福的事,人家都捐钱了,你不捐钱,这面子往哪儿搁?”出这个主意的不是干部,恰恰是王西村的老百姓。很快,修路的钱就凑齐了。

  王西村的村民自治是按照“三化十二制”运行的,修路是个典型的例子。

  说起“三化十二制”,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感慨万千。2004年年初,我区在调研中发现,原先陆续出台的一些制度比较零乱,缺乏系统性,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完善。为此,我区对原有制度进行了整合,出台了以“三化十二制”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在东城街道进行试点。6月份,全区村民自治建设动员会召开,推广东城街道的经验,并出台《关于深化完善推广村级管理“三化十二制”的决定》,印发《黄岩区村级管理“三化十二制”实施细则》小册子至每个行政村,将“三化十二制”十二项制度在每个行政村上墙,在全区全面推行村级民主管理“三化十二制”。各村紧紧围绕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建立健全了支委会工作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两委联章联签制度等十二项制度,提高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实施“三化十二制”,依法、有序地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村民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民主的认识,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普遍高涨。据统计,全区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到会率达到90%左右。

  “搭建了群众与群众、干部与群众心灵沟通的平台,同时,形成了从‘一人说了算’到‘什么事都不能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一举多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志刚在谈到“三化十二制”的意义时表示。

  从“一人说了算”到“什么事都不能一人说了算”,变单纯的“对上”负责为既“对上”负责、更“对下”负责,村干部的工作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化。村干部不再是一个“父母官”,而是“服务员”。

  前不久,记者来到江口街道上辇村,刚赶上了一场名为“创建平安村”的民主恳谈会。上辇村地处交通要道,是江口一个大村,村里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偷盗现象严重,村民意见较大。在会上,村民的态度很积极,提出一个个问题,村干部为其一一解答,表示村里准备出资建立一支巡防队伍,并落实具体措施,解开了村民的忧虑。“现在村里的事情,我们村民能说了算。”一名村民对记者说:“民主恳谈的办法确实很好,村里大事通过民主恳谈,由村民作主决定,我们老百姓说的话是有分量的。”

  大到村里的投资环境,小到邻里纠纷,村民提得很全面,村干部解答得也很负责到位。民主恳谈就像一面镜子,村里重大事务也好,干部一举一动也罢,都被群众看在眼里、挂在嘴上。经过村里不断沟通、村务不断透明,误解和怨气一点点少了。

  “选举”仅仅是农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分权和制衡机制,民选出来的掌权者依然可以不对选民负责。为加强监督,我区在村级权力架构中,创设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其成员由村民代表直选产生,独立行使监督村务的权力。

  “由于是专门机构的全程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差错和启动纠错程序,形成了崭新的农村基层自身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区民政局负责人说,此举可以为干部砌上一堵拒绝腐蚀的墙,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发言权,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

  村干部的“权力”越来越小,农民的“权力”越来越大。村民在其中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变成如今的“参与决策和管理”,这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效的民主管理形式,大大改善了党群关系,无论是选举村干部,还是评议党员、参与管理村务,都活跃着农民的身影,让村民真正说得上话、做得了主。

  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的生动实践,记录着我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轨迹。面对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橘乡儿女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作者】:  【编辑】:吴荧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院桥: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百姓福祉
我区4人入选2024年“浙江工匠”
爱玛台州智造工厂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
我区4人入选2024年“浙江工匠”
爱玛台州智造工厂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关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思...
黄岩区实施“青进永宁”专项行动 为乡村...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