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阅读愉悦的书。每当我坐着、躺着读起那些文字,都会不时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尽管其中也有些伤感的字眼,但很快就会被另外一些轻松的表述取代了。
我诧异于作者的博学,诧异于作者的幽默,也诧异于作者的从容不迫。每篇稿子,作者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从该菜的出身、生长季候、形状、各种烧法、吃法,到历代名人的评价……一会儿让人钦羡这些植物能被文人墨客们如此赞美,一会儿又让人为其描述的美味垂涎……
全书三十多
那就看看那些题目吧:《葱葱岁月》、《青豆热爱走群众路线》、《黄瓜的政治学分析》、《照完相,吃茄子》、《四季豆的深情与坏脾气》……篇篇都充满幽默与风趣,让人不由不佩服作者的机智与善意。
比如《照完相,吃茄子》:照相的人按快门前,总习惯性地提醒大家:“跟着我说,茄~子~”于是众人就跟着傻不拉叽地说:“茄~子~”茄子声里,横眉冷对的鲤鱼嘴整成了谄媚的菱角嘴,脸上也纷纷挂上了笑意。茄子声里,咔嚓,成了。
为什么要说茄子呢?换成葱不行吗?
不行,不要说口型不对,就冲赵丽蓉小品的台词:“我看你像根葱。”就不合适。
蒜呢?俗语:“瞧你那头蒜!”也不合适。
豆角苤菈胡萝卜……都不行,像骂人。还是茄子最好。
再如《穿过洋葱的层层鳞瓣》:洋葱,因其叶子与家葱无异,才被称为洋葱。但咱们的家葱堂堂正正地长叶子长茎,地下茎也是细白的一段。洋葱就不同了,上面看不出异样,地下茎却在暗暗长大,像在悄悄搞小动作,像阴谋诡计。我小时候讨厌洋鬼子,觉得他们老是跟咱们耍阴谋。洋葱就像洋鬼子。但我那时候崇拜白求恩,却一直没想过,他其实也是洋鬼子。
《婷婷芹立》、《榆钱片片春无限》、《胡萝卜的雅吃与俗吃》、《菠菜的命相》、《南瓜的追求》、《白菜的歌声》、《苦瓜人生》、《萝卜带来的都是好心情》、《黄花菜,母亲菜》、《大蒜的江湖》……就像简介中写的:佛家认为蔬菜没有灵魂,因此吃菜不算杀生,佛祖肯定没读过胡弦写的散文,才不知道田地里的白菜会唱歌,而勤劳的韭菜像娶回家的老婆……
该书所选文章既有鲜活的比喻、又有诗意的概括,既有回忆想象、又有人生智慧。蔬菜的习性特点、奇闻逸事、民间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民俗、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生动描写、精彩故事,读来轻松愉快,在莞尔中给了人大量有趣的知识。
读着读着,我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因为它不仅是一本闲书,也是一本“工具”书。如果我想知道某种蔬菜的知识,或者相关传说、故事、古诗、民俗,找出来查阅就行。说不定哪天心血来潮,照着书本学做几样小菜也有可能。
“美食在餐桌上飘香时,蔬菜也正在乡野间摇曳。”感谢胡弦给人带来这些愉悦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