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码头、机场、街头……到处是车流、人流,我听出了潜藏在心底的声音:回家、回家。
牛年的大年二十九日,杭城气温零下五度,暖流却时时袭扰我心。我站在杭州的街头,打量着街景。轿车一辆接着一辆,全在街头游动,平常秩序良好的杭州交通不时看到车辆在违章驾驭,车辆争先恐后地挤过一个又一个空隙,堵车,还是堵车,人们脸上急切的神情冲谈了往常可能出现谩骂、围堵,这时候,没有了观望的人群,在交警还没有出现时,人们已自动调整,停滞的车流又游动起来。在汽车东站,我送一位朋友到车站,一行告示醒目地写着:凭票入内。我只好止步于车站门口。我看到到处是推着行李箱、拎着大包小包的人们,空间挤压到最小,却有序地向前,旅客们没有了往常的阔论交谈,只有目光热切地向前、向前。在萧山机场,班机起降的频率加快了,人流涌动,行色匆匆,却涌动着一股热流。在国内班机抵达口,我等候着接妻儿回家。短短的半个多小时,我似沉浸在温暖在海洋中。国内班机抵达口,老老小小的人们在翘首张望着,航班一个接一个抵达,下飞机的人流一波又一波到达,接机者的欣喜也一浪又一浪似的涌动。接朋友的远远看见朋友出现在远处,欣喜地叫上一个名字,然后,一个远远的挥手,一张灿烂的笑脸出现。有长辈接晚辈的,小孩子甜甜而清脆地叫一声“爷爷”,伸出小手,马上投入到爷爷的怀抱中,家的温馨在机场芳香四溢。也有父亲接女儿的,我看到一个女儿大概刚从大学回来,看见父亲,一声“爸”,听得我热泪盈眶,多美的亲情,多么值得向往的家啊!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我看得出,有些是长年在外工作的游子,带着一箱箱新疆的香梨,有些推着一箱箱来自南国的海产品,有的提着电子产品,还有各色各样箱包里携带着的一件件礼物。
这一切的一切,全因回家显得那么的厚重,那么的富有人情味。
春节——回家,回家——过春节,岁月的流逝会带走了许多东西,却带不走家中那温暖的灯光,期盼着家中一声声辞旧迎新的鞭炮和游子团圆的渴望。中华文化中的春节凝聚了家的概念,家的概念在春节赋予了独特的内涵。“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春节这样的节日,成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感情集中的爆发日,成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的最好表述,也成就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
我想起二零零八年雨雪冰冰冻气候中回家的人们是何等的义无反顾,也想起了二零零八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杭州首航直飞台北的民航班机的仪式在萧山机场举行时温暖的情景:一个个海峡两岸的同胞走进候机厅,喧天的鼓乐响起,夹道的欢迎人群簇拥,……那一天,恰巧我也在萧山机场候机,有幸见证了这一盛典。两岸的同胞在这一刻共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典,不蒂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仿佛这样的节日从历史深处浮出。我想起余光中,想起这位海峡对面的诗人吟诵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大陆与台湾,虽然一水之隔,乡愁中升起情感是何等的凝重?乡愁中不正溢满了对整个中国的眷恋!其实,同根同祖的两岸虽有历史、地理的天然隔阂,怎么能隔断游子回家的渴望?!两岸即便是政治、军事最对立的时期,春节依然关不住两岸人民回家的念想,这种根深蒂固的对家的眷恋、对民族的眷恋和对节日的向往是任何力量、任何时候都难以割断的。
回家,回家,不管路有多长,不管旅途有多艰辛,中国人的步履总迈不过也不想迈过“家”这道门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