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风物(五章)
颜 东
白 马
滚滚红尘中,在西天的风雨霜雪和尘土雾霭中,一道雪亮的灵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白马,似雪如银的白马,驮负着智慧的经典的白马,从大唐走来,从西域走来;带着大唐的雨,带着大漠的风,凝聚成一尊汉白玉雕像,千年不古。
西行的路上有多少险山恶水,有多少妖魔鬼怪,有多少艰难困苦,白马凭着执著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拨的精神,永不退缩,永不改悔。
白马不知疲倦,白马无哀无怨。背负神圣的使命,迈着历史沉重的步子,走过千山万水,闯过千恶万险,那智慧的经典太重,那东都洛阳的路程太远,白马的步子越来越沉重,白马的汗水渗透了那不朽的经卷。白马奋力地抬起那沉重的头,看见了洛阳的城墙和墙内的万家灯火,白马很想停下来歇息一番。但白马不能,白马坚持到那迎接的队伍从城里出来,坚持到无数的僧人们把背上的经书无情地搬走,空空如也的白马如一座被掏空了的山一样轰然倒下,震惊了取经的高僧,震惊了跪拜的队伍。
白马千古,终成正果。一部全唐演义史里,白马成为不朽的一页。
牡 丹
洛阳的四月在牡丹花中度过,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都被牡丹所淹没。
秦黄魏紫的牡丹,仪态万千的牡丹,任群芳妒的牡丹,敢抗旨不遵的牡丹,铮铮傲骨的牡丹,甲天下的牡丹,你不是被女皇贬出了洛阳,你不是被连根挖出永不生还了吗?
花有千种,而华夏儿女独爱牡丹;地域万里,而牡丹唯独钟情洛阳。是洛阳的地气加人气造就了牡丹,是牡丹留恋古都洛阳。历史像风过云烟,该散的散了,该沉的沉了,而牡丹依然开放在洛阳这块土地上。
洛阳牡丹,开放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石 窟
石窟不是石屋,石窟里是一群活着的有灵魂的石头。
只有伊河知道,千百年了,石窟已涅槃为一道闪亮的灵光,飘浮在龙门山上。
从北魏到盛唐,四百余年造就的河洛文化,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不论汉人、鲜卑人,还是其他什么人;不论达官贵人、富商,或是普通百姓,乃至则天皇帝,都是那样钟情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的石头。都以虔诚的心对石头膜拜,都让坚韧的意志被石头感化。一次次膜拜,是一次次灵魂的净化;一尊尊石像,成为一个个理想的化身。
千百年了,腐化的是肉体,存在的是石头,升华的是灵魂。
碌 碡
你站在乡村的土场上,站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多少世纪,多少秋夏,你在那乡村的土场上磙呀磙,碾过了麦子,碾过了大豆,从石器时代磙磙地碾过来,碾出了农人们多少岁月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多少个季节,多少个轮回,伴随着农人们那丰收的果实,你吱吱呀呀地唱出了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从夏商一直唱到今天。
收完了麦子打完了豆,你寂寞地站在乡村空旷的土场上,期待着又一个季节的到来。千百年过去,农耕文明走进了乡村的土场,你成为一种历史,被遗忘在乡村土场的边上。
石 磨
“石崖对石崖,雪花直飞下”的谜语,已经消失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那拉磨的老牛,卸了磨的小驴,推磨的小脚婆婆,都已经走进了线装书里,被历史封存。
那扇转动了无数岁月的石磨,睁着两只空洞的眼睛,躺在一口老井上,编织出了一个一石二井的故事。
只有在那深山里的小乡村里,还偶尔可以看到破旧的老磨房,看到那老掉了牙的石磨,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圈又一圈不停地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