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造句
小人忖过年,
后生忖老厌(婆),
老倌忖寿元。
中年男子呢?老话虽顺溜贴切,可咋就忘了他这一茬两头负重的人。自造一句吧:壮年呒(没)得闲。
2
当你们北方人喝腊八粥时,咱浙江佬早半个月就从冬至圆里闻到年的味道了!年前出差,他住旅馆,晚上和一帮北方小丫头片子服务员侃大山。
3
廿三廿四掸蓬雍(灰尘),
廿五廿六赶长工。
年前,当他老婆将此意念贯彻到他家的小保姆时,第二天早起,他发现结了工钱的小保姆不辞而别,连他裤兜里的3千元奖金也不翼而飞。
4 谢年
鲁迅在《祥林嫂》里对鲁镇谢年厚重的描写,该是让人过目不忘吧!
同是浙江人,对这千百年来延袭下来的习俗,他这个读书人既不反对也不上心。相对虔诚老婆三更半夜不厌其烦摆弄的虔诚仪式,他充其量是个跟屁虫罢了。
5 做除夜
三十年多前,十六、七岁的他看到母亲又拿出珍藏了一年的葫芦形紫铜火锅时,就想起一家人围着“白玉”、“翡翠”、“五花”组成的小海洋……那翻着滚滚波涛的小海洋,借着白炭发力的缭绕烟雾,伴着此伏彼起的咳声和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将一顿在匮乏年代沾油腥就好吃的年夜饭奢奢侈侈热热闹闹地掀开了!那氛围,比起如今动辄就上馆子的年夜饭真是单纯、温馨、随意多了!
6 守岁
孩提时,他兜里虽也有一抓一把的大小炮仗等着打关门炮,但往往临近子夜时,让瞌睡虫钻了空子,遗憾得连大年初一的开门炮也让别家小子占了先;如今他的儿女,连不想守岁都不行,活动太丰富了,光“春晚”的这歌那舞,小品相声,就将岁末年初的关键两秒给涂抹得不见踪影,要不,几亿中国老百姓为啥要大放烟花爆竹,跟着电视十、九、八、七……地使劲捉拿大年初一呢?!
7 大年初一
天大地大,
年初一最大;
山笑海笑,
年初一最热闹
千辛万苦,
年初一不干活;
这忙那忙,
年初一定要拜高堂。
这个祖训,他没齿不忘。今年,那怕踏雪,也没落后于族人。
8 黑色初二
是黄岩人都知道,此为忌日,一般人不走亲访友。其因有二,一是“接纸”。此日要在家为去年亡故的长辈亲人作最后的奠祭,然后撤灵堂;二是“拜坟岁”。到以往西辞的长辈亲人墓地看望看望,祭拜一番。
他家“四二一”家庭结构,“四”去了“3”,这一天,他一家子在山上走得好沉重,好心痛。
9 无羁初三
这是一年中真正放飞心灵的一天。和文学朋友们在“曲水流觞”般的“世外桃源”里畅游到日落西山,触手过目都是意外的收获。
这一天,
老婆,你就打你的麻将吧!
儿子,你就谈你的朋友吧!
咱们各自放飞……!
10 生死初四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个日子注定是个黑道日,要不怎么有“四”即“死”一说呢?!
上午,他与一帮亲族作捆绑式环山游,还惊呼家乡的小巫山竟也雨后幻现庐山云黄山海;
下午,作骑马式下山时,他还诗情勃发:山,快马加鞭未下鞍,离天三百三。
朦胧黄昏,细雨归程,他骑个破车,还单手打伞,一个横穿,让皮卡车撞了个四脚朝天。在死神该来叩问的一刹间,他还眼观灰濛濛天象,脑子特清晰:哎,这车轮怎么还不压下来?
三秒钟后,他终于明白,从小到大,今天,总算逮了个机会在“四”“死”之间惊险走了一回。
这味道嘛——有点咸!
11 初五值班
别人叹苦,说办公室值班太无聊:一杯清茶一张报,要不就煮电话煲;电子游戏偷偷玩,领导发现不得了。
轮他值班却偷着笑,总算忙节挤闲逮一天,翻既定书目,写性情文章。
中餐忘了,午后想起,他还傻乐,这忘忧餐真好,真好!
12 初六最后一天假
像回光返照,久久不愿离去,又不得不依依作别。
晚宴,在接待好从义乌探亲回来的外甥女婿一家子的同时,化作句号,也刹住了许多必须操练,又乱七八糟,既有普通年味,又生意外感受的新春杂潮。
准备好,明天上班去,别——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