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我们是泥土满身的小农民,莫笑我们是捧着书本的小学生,我们是勇敢的孩子,我们有奋斗的精神,我们要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光明。”这首由林泗斋作词、陈叔亮作曲的茅畲小学校歌,从1934年的秋天一直唱到今天。在激昂的歌声中,旧世界被我们伟大的先烈改造成功,新光明让我们时刻沐浴着幸福,而歌声也将永远传唱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昂首前进。
茅畲小学曾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所在地,中共台属特委很多领导曾在这里指导工作。中共黄岩县委成立后,不仅在城关、新桥、乌岩等地发展党组织,同时为皖南、苏北新四军分批输送党员和革命青年,壮大了革命力量。在旧址建立的党史陈列室展出了几百幅图片,系统、翔实地介绍了抗战时期黄岩党组织在这里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光荣历史。现该旧址已被列作市、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地群众纷纷前来参观,感受革命先烈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点点滴滴。
[史实回放]1934年秋,林泗斋应邀担任茅畲小学校长,他宣传革命道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为后来在当地发展地下党组织打下了群众基础。林泗斋把工作重点放在确定办学方针、建立规章制度、教育秩序和整顿校风上,聘请了思想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教师金匡鉴、陈依法、陈庭槐等来校任教。选拔高年级学生当“小先生”,提倡学习拉丁化新文字,订购进步书刊,并与校外群众密切联系,开办民众夜校和妇女识字班,传播革命思想。
[现场采访]采访对象,茅畲逸夫学校教师黄沛霖,任党史陈列室讲解员多年。
黄沛霖说,林泗斋是一个非常令人钦佩的共产党员,他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仍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师生热心社会工作,做唤起民众救国救民的大事。同时,在办学研究方面,林泗斋是值得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他要求每个教师把教育工作当作培养新人的大事,提出“不做教书匠,要做灵魂工程师”的响亮口号,使整个校园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
[史实回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步伐,林泗斋领导下的茅畲小学师生义愤填膺,于1936年6月成立了“茅小”救国会。“茅小”救国会成立后,大张旗鼓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老师们搜集材料,编写以儿歌、山歌、弹词、花鼓词、的笃戏为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走向街头村坊,演唱宣传。
半年之后,茅小儿童参观团诞生了,大家走出山乡,以社会为学校,边学习边宣传抗日。参观团在海门活动期间,适逢1937年元旦,海门各界在大校场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参观团成员14岁的林珂从容登上主席台,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呼吁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当场一位青年教师跑上主席台,手里拿着十元钱,请参观团的小朋友代为寄给在前线流血的将士,整个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在半个多月的活动中,小团员们以一双双稚嫩的脚板,跋山涉水,宣传抗日救国。
[现场采访]采访对象:林泗斋学生、儿童参观团成员之一杨孔融。
杨孔融是当年儿童参观团七名成员中的一人,今年已88岁高龄了,回忆起当年仍记忆犹新。老人说,林泗斋到茅畲小学后,自己跟着他学习了三年,他是所有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林泗斋对待学生就象对待孩子,从不体罚学生,他为贫穷孩子免学费,买学习用品。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研读革命书籍,并油印好宣传革命思想的相关资料分发给教师和学生。他还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尽可能多地灌输学生知识,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村坊当“小先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宣传革命思想。
“那真是充满激情的年代,虽然年纪小,但我们满腔爱国热情,正如一首歌里唱的: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我们都明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誓死捍卫祖国。”时隔七十多年,杨孔融说起这些话仍难掩心中激动。
走过七十余载的风风雨雨,原本贫穷的革命老区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茅畲部分农民开始走出家园,到江苏、上海等地承包田地种西瓜,获得可观效益。这让习惯于留乡守业的山区农民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大规模地外出种瓜,走出了一条致富大道。茅畲乡西瓜种植户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从1985年初的几户农民,发展到现在几乎全乡青壮年外出种瓜,地域遍及广州、上海、海南、成都、南京等10多个省30多个城市。农民的钱袋逐渐鼓了起来,生活条件也大大提高,仅大里岙村就有90%的农民建起了新房,80多户人家买了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