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景区内内区,杨公堤与茅家埠间有一条穿透了历史与时空,避开了城市的喧嚣,隐隐约约地藏于山水之间的古道。这是一条需要我们安静宁心地去体味,搜光觅影地去欣赏的古道。这条古道的名字叫“上香古道”。
今年三月里那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当沿着西湖游的我和女儿女婿还有那不到十个月的外孙女,不经意间撞进了这条充满了乡野情趣、散发着悠悠古韵的古道时,眼前的一切竟让我们恍如突然坠入了一幅古画中。
古道入口处有那么一块木牌,上面记载着古道的历史与沿革:“清中叶以前,茅家埠一带仍有大片西湖水面,香客常乘船到茅家埠登岸,经上香古道去天竺诸寺进香。2003年按旧时风貌修上香古道,作为游客寻幽防古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文化走廊。”
据说:古时苏南,杭嘉湖一带的香客到天竺拜佛,如果从水路走,大多坐船到杭州,然后换船由艮山门沿中河进西湖,再在茅家埠登岸。如果是陆路到杭州的香客,便在湖滨雇条小船,一直划到茅家埠,泊船靠岸。这些香客在茅家埠吃了素斋后,就沿着上香古道一路步行至天竺、灵隐诸寺进香。因此,茅家埠至天竺这一段路就被称作“上香古道”。
那时,上香古道沿途寺庵、斋堂、商铺等鳞次栉比,游客是络绎不绝。每到佛事季节,香客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入口处不远的香客群雕和茅家埠牌楼面向湖面的“长堤回首里六桥连外六桥,古寺遥通中天竺又上天竺”的对联,应该就是为了见证当时的这段历史所作。
现在,上香古道上进香拜佛的香客虽然没有了,但寻觅仿古的游客却依然络绎不绝。
古道在曲曲弯弯的小溪小河间蜿蜒,我们在青石板、小石桥、通幽小径、木拱桥中穿行。路旁白墙黛瓦、古朴秀雅、古香古色,特具江南韵味的小小庭院、幢幢古屋;缓坡上随风飘曳的大片茅草与亭亭玉立的仿古草亭;掩映在高大的树木间用一条条木条镶嵌拼接一眼望不到头的古栈道;古道两旁漫天的湖光水色,美不胜收的远山近景,我们陶醉在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乡野风情中不能自拔。
和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一路伴着我们走栈道、过石桥、绕曲径、穿溪涧;我们在饱经风霜衰败不堪的通利古桥边驻足,在滩涂卵石旁留连,在一块接一块的溪中“大踏石”上跳跃,在花树草丛水榭间徜徉;我们将那些特具乡野情趣,随风摇曳的茅草、硬木排铺就的栈道、水中的芦荡、惊飞的水鸟,戏水的野鸭、水中三角洲中倒映在水面的树影,特别是“黛色参天”古亭边上那一排特富水乡韵味的水榭收入眼帘的同时也一一地摄入自己的相机,并深深地印记在了自己的脑海。
颇为有趣的是,我那还不到十个月的外孙女竟也能“见景生情”地随时发挥。一路上,她只要看到花儿开、鸟儿飞、鱼儿跳或野鸭子戏水等情景,不是圆睁着眼睛看不够似地紧盯住不放,就是高兴得在我们怀中挥手雀跃,还时不时地发出一串串充满稚气的笑声。她那无忧无虑的笑声,天真无邪率真可爱的情态,不时地引来一些过往游客们的回头驻目和姑娘小伙的逗乐。那一天,她简直就成了大伙儿的快乐天使!
古道终于渐渐地在我们的身后隐退。
夕阳穿过古道,将我们的脚印留在了悠悠的古道上,却将古道的记忆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