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太阳火辣辣地炙烤大地,滚滚热浪袭人,备受酷暑煎熬、无精打采的花鸟草虫,也与人们一样,都在企盼着夜幕降落。
渐渐地,夕阳缓缓西下,蟋蟀微声吟唱,蝉儿高声附和,草丛又恢复了生机。
村庄上空,炊烟袅袅升起,农民“老把式”起身扛着锄头,走出了田埂河畔;进城打工的年轻人,驾着“电驴子”飞驰,犹如倦鸟归巢……
短暂的黄昏过后,夜色笼罩村庄。一家人围坐桌边,吃完饭,一边啃着西瓜,一边谈笑风生,享受电风扇或空调带来的清凉。尔后,年轻人还会上上网,玩玩游戏……
是啊,社会的文明进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力开发,甩掉了乡村落后的“帽子”,改善了乡村的人居条件,也改变着村人传统的生活方式。
然而,昔日的“乡味”:瓜棚下的扎堆乘凉娱乐,聊家常,拉二胡,听小曲;伫立闻听田间悦耳的蛙声;摇着蒲扇、带张竹椅,卷张凉席,去村头的小桥上纳凉……这种种琐事细节和繁衍不灭的草根气息,仿佛都印在了我的心里……
窗外,月亮悄悄地挂上树梢,蝉无声,风无语。今夜,坐在电视机前的我,被坚固的钢筋混泥土包围着,仅仅是一个难得回家过夜的“稀客”。
母亲心细,在我睡觉之前,就在我床前放了打火机,两盘蚊香,一盘点燃驱蚊,一盘留后备用。
这种普通蚊香,一盘一般只能点三四个小时,难保“安稳一夜”。所以,母亲心里早已有数。直到次日凌晨二三点钟,母亲估算着时间,借着窗外的月光,轻手轻脚地摸到我的床前,点燃了备用蚊香。她见我醒来,未等我张嘴,便轻言细语:“乡下蚊子多,我想一盘蚊香差不多点完了。”
母亲说得没错,乡下的蚊子确实多。我还听说过,乡下的蚊子特别厉害,天生喜欢初次入乡进村过夜的城里人,都会毫不留情地对客人一番“亲热”。乡村的夏夜,蚊子展翅飞舞,不仅发出“嗡嗡”叫声,伺机张口叮咬、吸血,扰得客人皮肤红肿,整夜痛痒无眠。
不过,我是幸运的,母亲像一位驱蚊的“警察”,精心守护着我。她宁愿自己彻夜无眠,也惦念着按时点蚊香,决不让“来犯之敌”亲近我,侵扰我。让我感受到夏夜无蚊子,很快沉入梦乡,怀着对母爱的感激,一觉睡到天明。
这个夏夜,一半属于我的童年,一半属于我的现在。
这个夏夜,永远属于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