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汉墓地处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龟山西麓,是闻名遐迩的两汉文化遗迹。它以山为陵,是一座从外到里顺着一条笔直的甬道,经人工开凿一直往山肚子里开凿进去的的崖洞墓;也是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夫妻的合葬墓,该合葬墓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墓口不是很大。从外观看,该墓不显山不露水的,一点也不令人注目。我就是带着一种毫不在意随便走走的心态跨进这座墓室的。可当我的脚一踏进那条阴暗幽冷的墓室的南甬道时,却突然被一束红色的光照射得打了个激楞。不知缘何的我此时竟突然有点紧张起来,茫然四顾中我的脑子里不可抑止地竟突然冒出“幽冥之光”四个字来。其实,与我同此反应的肯定还有其它的游客,因为我分明听见了有谁“啊----”地尖叫了一声。讲解员见状马上向我们解释道,大家不必惊慌,刚才那道光是激光,由于甬道比较阴暗,这束激光只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甬道的内部结构和甬道的直度。“哦,原来如此!”大家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
大家小心翼翼地跟在讲解员后面走在幽暗狭长阴冷的甬道里仔细地听着讲解员介绍:“该墓道内部建筑为500多平方米,陵墓总建筑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容积共达2600立方。墓中有南北两条56米长的墓中甬道,均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为5毫米;两条甬道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仅8毫米。我们脚下的这条通道是南甬道,是通往楚襄王刘注墓室的通道;北甬道是
讲解员说:“这是一座由两条甬道以及十五间墓室组成的合葬墓。从墓门到后墓室长80多米。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是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有南北两甬道,甬道沿中心线开凿。每条通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墓内的15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且墓道两壁都被打磨得平滑如镜,毫不逊色于当今的打磨工艺……”听着讲解员娓娓的讲述,我早就手痒痒地一路朝着墓道两壁摸着走去了。触摸中,我的手指于冰冷处还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墓壁的光滑平整来。
如此雕凿精细,工程浩大,气势惊人的墓室,它犹如一座人间宫殿,几乎将整个山体给掏空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项工程呀?据说,此墓在全国汉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有关墓室记载中,也没有。怪不得说它是:世界罕有,中华一绝。
该墓不光建筑设计雄伟、奇巧,洋溢着雄浑恣肆的楚汉雄风,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中包含的“高科技之迷”。其施工水平竟令当今的建筑师们也为之拍案叫绝。实在难以想象,在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工具等都十分简陋的情况下,汉代的工匠们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才打凿出精度这么高,设计这么精巧的奇特墓穴的。而那时的勘探技术又是如何掌握这个龟山的山体石质,从而使整个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的?据说,此谜至今仍然无人能够破解,因此龟山汉墓的建造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墓中出土的龟钮银印,造型生动,雕刻冼练,是一件融书法及雕刻为一体的艺术精品,据说当时墓中主人的确切身份也是由此而断定的。
走出墓室,回归于阳光底下,再回望那呈喇叭形状的墓室开口处,我不由得在心里想着,在汉以后这段长长的历史中,有关墓穴的建筑记载中肯定出现过断代。要不然,何以今人对此建筑之工艺一点都不得而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