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物质生活极度的匮乏,精神世界更是饥渴,《铁道游击战》等为数不多的几部战争片成了我百看不厌的经典。刘洪、鲁汉、芳林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成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微山湖,烟波浩渺的微山湖,荷叶飘香的微山湖,芦苇深深的微山湖成了我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每当悠扬的歌声飘来,劫货车、扒铁路、炸桥梁、割电线、端炮楼……一个又一个电影的镜头情不自禁地又在我的脑海回放,探访微山湖,瞻仰“飞虎队”成了我儿时的一个梦想。
当我真的站在山东济宁市微山县的微山湖边,已是“铁道游击战”传奇故事发生后的六十多年后的一个秋冬之交时节,湖水依然清澈,芦苇已是桔黄,荷花早已凋谢,微山湖上的铁道游击战的故事只能从陈列室、雕塑中感知、品味。排队,等候,铁壳的渡船在马达声声中缓缓行进着,一行游人与一个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微山人同船过湖,六十多年前的往事在我的眼前不断迭现,芦苇荡里,突然,一只只木船驶出,一艘艘日军的铁壳船在游击队员突袭下不能动弹,鬼子们四处逃窜,丢盔弃甲,留下横陈的尸体,芦苇荡里土琵琶弦声响起,雄壮的歌声与爽朗的笑声互相交融,飘荡在盛开的荷花上。微山湖的美景在销烟下格外的迷人。遐想中,铁壳船靠岸了,微山岛到了。巍然耸立的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展现在我眼前,似劈波斩浪的船,正张着扬起的帆,无声地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个兜满历史的风雨的传奇故事。临近纪念碑,同伴们轻声轻脚地向前,举起相机,摄下一张张铭记着血与火交织的历史记忆。王震将军题写的苍劲有力的碑名,大型群雕“铁道雄风”和“微湖曙光”耸立,历史与雕塑融为一体。
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里,陈列着大量革命文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铁道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时称“鲁南铁道队”,人员最多时达200余人,洪振海等担任过队长,成功地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千余名将士过境往返延安,从未出现一次差错的真实故事。一个个电声模拟的战斗场景,一幅幅平凡的照片,一段段朴实的文字,承载着太多的传奇往事。在将要步出纪念馆时,我们一行数十人不由自主地集体高唱起“微山湖哎,阳光闪耀,片片白帆好像云儿飘。是谁又在弹响土琵琶,听春风传来一片歌谣。哎咳哟,哎咳依儿哟,俺铁道游击队,为国为民立下大功劳咳哟!……”歌声似乎从历史深处飘来,更是从我们心底漾起。
北邻孔孟之乡,南襟龙飞之地,苏鲁之纽带,齐鲁之明珠的微山湖不仅仅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才那么的生动。微山岛上,三贤墓(微子墓、目夷君墓、张良墓),又让我们遁入历史深处。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墓在微山岛西北部的一座海拔91.6米的小山上,微子墓就在这里,山虽不高,有贤则名。这山因微子墓而得名,湖因山取名,县也因山而冠名。当我伫立在这位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孔子的19世祖微子墓前,凝神屏息地读着墓前的石碑,正文为汉丞相匡衡题字:“殷微子墓”,南昌尉梅福篆写横额:“仁参箕比。(《论语.微子》)”走过正殿、偏殿、碑亭,观正殿上的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的微子像,我仿佛走进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岛的东部的目夷墓,松柏遍布,一座青顶红柱、飞檐翘角的碑亭,孤高而素朴地立着。而在岛的西部,张良墓显得十分的简陋,冢上只有幼柏,墓前立几块碑石,此外再无他物,这是否也是当年张良功成身退的智慧写照呢!在微山湖文化园,普渡寺历史遗迹也不乏看点,微山湖国际书法碑林等更是收集了中外书法大家的墨宝,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的大气与多姿。
站在微山岛上,粼粼水波荡漾,依稀中想起十万亩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季节,想起铁道游击战的传奇,想起殷始祖微子,想起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故事,……神思飘荡在历史与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