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和家人闲谈,说起称谓,这小小的字眼里,细细地揣摩起来,竟也有着些许说道呢。
且不说封建时代的长幼尊卑,就说我们现代,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估计就会得到一个与平日不同的称呼。那就是你的姓氏前加上一个小字。这也就说明了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当这个小在漫长的岁月中煎熬成老的时候,估计发丝间已经开始染了白霜了。不过,这个老字加在姓氏前和姓氏后,二者相去甚远。还有个台阶呢。老某只能代表你在资历,而某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那是一种社会地位和受尊敬程度的象征,估计得到这样称谓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了,非努力付出所能得到。
不过这某老也不是可以胡乱赐予的。虽然这个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了你的认可,但是,还要看本人是不是高兴。圈内就有一位,年龄未界五十,可头发却白花花一片。一日,一小辈恭敬地称了他一句某老,本是小心恭维,却不料惹得这位先生大为光火。感觉自己正在壮年,却提前进入老龄了。一时传为笑谈。
看来,这称谓呼唤之前,还真要好好斟酌斟酌呢。谁叫咱中国人的词汇太丰富了。像他们英美,叔叔舅舅,就用一个词uncle代替了,祖母外祖母,就是个grandma,简单倒是简单了,就是所指的人太模糊了。文化渊源的对比,更显示了咱中国人的细腻 。
因为工作关系,常常要和各部门领导联系,在称呼上倒也简单,就是在官职前加上一个姓氏而已。前不久和自己的一位老同学联系,本是相熟很久的人了,可在电话前还是斟酌了半天,最后没敢直呼其名,而是冠以官职的称谓称呼,放下电话,感觉这样的称呼就像一道屏障,一下子割舍了很多原先存留的情谊。像两个陌生人,在另一个时空里对话。可如果我直呼其名了,他会不会在寒暄之余,心声恼生而怪我不懂规则呢?
我还真就因为称呼而得罪过一个亲戚。想来有些后怕。
那时我十五岁。随母亲去看她的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妹。为了和其他的亲戚区别开来,母亲叫她的小名妞子。回来之后,母亲嘱我给这位姨写封信。我在开头不假思索地写上“妞子姨”,然后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多感想和感谢的话。却不料,那个称谓惹恼了这位姨,她不嫌麻烦地刷刷刷地写了回信,把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看完这封信,我一连好几天都吃不下睡不好,有两句话,我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你真是太没有礼貌了,难道你对你妈也直呼其名吗?”而后,她和我们断了来往。直到去年才给母亲来过一个电话。
我当时感到特委屈,因为父亲家族人丁兴旺,叔伯兄弟姐妹众多,为了区别各房的叔伯,我这一辈的称呼起来在叔伯的前面都加上他们的名字,晚辈们叫的亲切,长辈们答应得理所当然。于是我以此类推,却不料在那位姨的面前翻了船。此后,我也就把这归于地域的差别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解释呢?可不管怎样,那件事始终是我心中的一个痛点。
说起来,称谓也就是区别你我他的一个符号而已,却因为社会因素、家族的长幼尊卑、情感的远近而衍生出这么多的规矩和精神内涵。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小小的称谓面前细细地揣摩,小心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疏忽,就会让晴朗的天空遮上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