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文化”,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回眸“十一五”
2010年12月07日 18:32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十一五”渐行渐远,“十二五”即将扬帆启航。

  回眸“十一五”,是橘乡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房子更好了,道路更宽了;也是群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的5年——文娱活动更多了,群众生活更有盼头了。

  最近,记者在宁溪桥亭居采访时,听到一些让人高兴的事:2009年初,桥亭居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由于条件符合,该居同时还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也是在同一年,桥亭居还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这一系列的荣誉证明,文化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作铜锣》曾一度失传,经老艺人抢救性挖掘,700年前的古韵终于‘复活’。如今,《作铜锣》不但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而且还有了接班人。”

  过去,曾有这么一句老话:“锣鼓响,脚底痒”。意思就是说,山区里一年难得有文艺活动或者送戏下乡,因此只要听到锣鼓一响,村民们就坐不住了,管不住自己的脚,赶来看戏看演出。

  但送戏下乡终究因为场次少,满足不了大部分山区群众的需求,因此,很多自娱自乐的活动在山区同样备受青睐。在宁溪,《作铜锣》很早就诞生了,虽然一度失传,但经过老艺人的抢救性挖掘,700年前的古韵终于“复活”。到如今,这一民俗文艺表演又焕发了第二春。

  家住桥亭居的王俊丛,在当地是位受人尊敬的老艺术家,因为他是《作铜锣》的鼓手,也是演奏队伍中的“总指挥”。今年79岁的王俊丛接触《作铜锣》已经逾半个世纪,他见证了《作铜锣》一路走来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从过去的一度失传,到如今政府的重视和投资保护,《作铜锣》的“复活”让王俊丛颇感欣慰。

  王俊丛告诉记者,如今宁溪的“二月二”灯会越搞越红火,《作铜锣》也越来越有名气。每逢三年一次的大规模灯会,很多群众慕名前来观灯,由于镇子道路小,停车的地方少,为了能保证道路的通畅,车子沿路停车,车队一直停到了几里外的山洞口,不少群众为了听一听《作铜锣》,还特意留宿一晚。

  让王俊丛更高兴的是,宁溪中心小学“《作铜锣》培训班”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于去年年底开办了。老艺术家陈公云、王俊丛等人亲自带队培训,经过近半年的练习,这些刚10岁出头的“娃娃接班人”技艺大长,在今年3月份,还拿到了黄岩区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节器乐组一等奖。

  丰硕成果:从2007年开始,我区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挖掘“非遗”线索13000多条,确定“非遗”项目1981个。其中,翻簧竹雕、黄岩评书、漆金木雕、宁溪作铜锣等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跳舞在农村是件稀奇事,偶尔有个别群众在跳舞,周边全是‘观众’;现在,跳舞在农村成了平常事,健身广场常有群众在跳舞,人人都是‘演员’。农民跳舞从‘拉进来’变成了‘争着上’。”

  “官人啊!官人你好比天上月,我为妻可比是月边星,那月若亮来星也明啊,月若暗来我星也昏……”舞台上抑扬顿挫地唱戏的是位种菜养猪的农妇,一把二胡拉得让人如痴如醉的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农家老汉……进入农忙时节,桥亭居的夜晚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另一项“农活”——“种文化”,就像种庄稼一样,把文化的“种子”植入乡村农家。在当地,一场场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排练,传递出农村新生活的闪光理念。

  今年54岁的陈慧萍在桥亭居居民眼里是个“先进人物”,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陈慧萍就开始跳舞。如今,在农闲之余,她长期坚持在村文化广场带领四邻八乡的群众跳健身舞。跟着陈慧萍跳舞的人从刚开始的四五人,到眼下的近百人,队伍越跳越庞大,人也越跳越精神。

  黄玲云是桥亭居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原来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从前年开始,她和村里的几位妇女一起到黄岩城区“学艺取经”,从那以后,黄玲云不仅学会了腰鼓、排舞、交谊舞等诸多文化娱乐项目,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舞蹈明星”。如今,像她这样的文艺骨干,桥亭居还有15个左右。

  灯亮一盏,光洒成片。在文艺骨干的牵头下,桥亭居组建了“秧歌队”、“排舞队”、“木兰扇队”等10多支文体队伍,带领广大村民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宁溪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王建国告诉记者: “就拿排舞队来说,起先参加的人少,看热闹的人多。后来,看热闹的人都站不住了,也都加入了跳排舞的队伍。再后来,大家都争着上了,女人家不用说,男的也很积极!”

  如今,每当有“排舞队”训练,就可看到三四位“庄稼汉子”参与其中,这也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

  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区精心组织了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民健身工程、排舞联赛、争创省级“体育强镇(乡)”和小康体育村等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8个省级“体育强镇(乡)”和80多个小康体育村,建成300多家农村基层文体俱乐部。

  “农民想学什么,就开什么课,农民学习会馆开展各类学习培训和文体活动,让农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农民学知识去哪里?去学习会馆;学舞蹈去哪里?去学习会馆;学致富门路去哪里?去学习会馆……坐进敞亮的多媒体教室,用满是老茧的手握笔认真记着笔记。这两天,村民陈公睦总喜欢往村里的农民学习会馆跑,老陈告诉记者,家里有位糖尿病患者,他想查下治疗这种病的相关书籍,方便自己在家里照顾病人。

  从去年开始,桥亭居农民学习会馆已成了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还是来此打工的外来人口,闲暇时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文化天地。

  桥亭居农民学习会馆负责人陈慧萍告诉记者,为了给村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娱乐活动场所,桥亭居专门腾出1000多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学习会馆的活动阵地。

  在农民学习会馆的图书阅览室里,有逾千册图书被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书架上,这些书籍都是免费提供给村民阅览的。如果有村民想借阅图书,手续也是十分方便,只要在图书借阅记录单上写下要借阅的书籍和签个名字就可以拿走要借阅的书籍了。记者在这份图书借阅记录单上看到,小说、农技管理以及医药学类书籍的被借阅次数最多。

  除了图书阅览室,村民最爱去的地方还有学习会馆里的舞厅。最近,学习会馆还邀请了当地业余舞蹈爱好者王文国和王敏飞两位老师,来专门辅导村民们学跳交谊舞。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进舞厅,唱歌、跳舞,一时间,农民学习会馆里好不热闹。

  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区立足农村、着眼农业、牵手农民,探索创建了“农民学习会馆”,通过对农村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满足农民求知求富的迫切愿望,更好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截至目前,共建立功能齐全、制度完善、活动正常的农民学习会馆100多家。

【作者】: 施建文 梁临芳 【编辑】:王力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院桥: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百姓福祉
我区4人入选2024年“浙江工匠”
爱玛台州智造工厂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
我区4人入选2024年“浙江工匠”
爱玛台州智造工厂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关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思...
黄岩区实施“青进永宁”专项行动 为乡村...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