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一个突出的重点和亮点。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目标要求,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它同我们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内在统一的。
蓦然回首,五年已在指缝间溜走,五年间,黄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上水泥路、家家喝上自来水、人人腰包鼓起来……而种种变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西部山区的村民了。
被称为“黄岩西藏”的富山乡如今已敞开胸怀,农家庄园迎接八方来客,高山蔬菜被销往全国各地……整个山区变得活力四射。这些年,在富山李家山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络绎不绝地回到村里务农,很多在外买了房子的“城里人”也回到李家山建起房子。
是什么样的诱惑吸引外出的村民回到农村?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富山李家山村,感受“十一五”过程中农村的莫大变迁。
山路迂回,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让人丝毫没有感觉不适,虽已入冬,但山上的毛竹林依旧郁郁葱葱,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路旁的梯田被开垦得整整齐齐,好似一幅水墨画……
“到了,到了,就是这里。”一句话将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记者拉回到现实,只见眼前一幢大楼威严耸立,上面写着李家山村委会几个字,大楼东侧是一个漂亮的“生态乐居”公园,凉亭、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西侧则是一千多平方米的村活动室。
从“土坯房”到“三层楼”
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被群山环抱着的李家山村显得格外漂亮,沿着村委会前三米五宽的水泥路一路前行,一排排三四层高的新房子在这绿水青山中显得特别“扎眼”。
“村里的房子可真好!”
“五年前可不是这个样。那时候,村里没有三层楼房,大家都住土坯房,一见下雨就心发慌,担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隔多年,回想起2004年“云娜”台风侵袭山村造成泥石流时的情景,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兴心有余悸。
李家山村的其中一个自然村横路头受灾情况特别严重,被确定为省定点地质灾害点,搬迁工作势在必行。在区、乡两级政府的帮助下,村里争取到了380万元的贷款资金,用于安迁工程建设。\这时,另一个问题又让村干部伤透了脑筋,“宁住鸡窝,不愿离土”的守旧观念束缚着村民,村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村民们党和政府是为大家着想,避开地质灾害隐患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终于,经过数年努力,全村地质灾害点的102户354人全部被安置,村民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实践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区按照“规划布局合理、建筑设计新颖、体现当地特色”的要求,大力推进村庄规划修编工作,制订分年度整治计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与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契合村庄规划,保留当地特色。至2010年底,全区533个行政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474个,59个村庄布点迁移合并。全区建成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5个,环境整治村318个,逐渐形成了折迁新建型、整理改建型、保护修建型、移民迁建型、整治提高型等多种格局的整治典型。
“贫瘠地”转成“金土地”
“这些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络绎不绝地回到村里搞高山蔬菜生产,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四五万元,时间还自由,你说谁不愿意回来?”李家山村委会主任李仁冲说。
村民潘如林的脊柱有些残疾,不过他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勤劳的他种了十余亩高山蔬菜,年收入近十万元。白天,他到田头忙碌,晚上则拿出农技资料阅读,将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在,潘如林俨然成了村里颇有名气的“技术专家”,有些村民经验不足,他欣然前往指导,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伯看不懂技术资料,他就用方言讲解给他们听。
虽然整天都很忙碌,但潘如林却乐此不疲,他告诉记者,自己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田间生产是最乐意坚守的生活方式。以前,种地赚不到多少钱,辛苦一整年,两亩地收入还不到一万元。这些年,区里提倡流转土地发展高山蔬菜,村里还为大家发补贴,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也从中获益匪浅。
近年来,李家山村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在区扶贫委、区环保局等单位的帮助下,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村民生产积极性,今年村里流转的土地有350亩,邻村有100多亩,明年计划继续在隔壁村流转100多亩。
李家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也顺利成立,由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统一销售,统一组织学习专业技术,并在村干部里指定一位工作人员主持各个环节工作,确保村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村民腰包一个个鼓起来,自然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的农民回到山里,投身到火热的生产中。
现在,李家山村没有一寸土地是被荒废着的,“贫瘠地”已真正流转成了“金土地”,平均每亩收入达8000多元。
【实践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立足点,以农民增收为主题,培育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产业体系,加大农业发展空间。通过区域资源的整合利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品牌化)已初具规模。
“垃圾场”变成“生态乐居”公园
“跟城里比,我们这里丝毫不逊色。”村民李大爷的儿子前几天刚娶了媳妇,婚礼办得热热闹闹的,说到村里的变化,李大爷的脸上笑开了花,“在活动室里,可以跟老朋友一起玩桥牌、下象棋、看京剧;平日天气好,就跟老伴一起到公园里散散步,晒晒太阳;身子骨胀了,就在健身路径上活动一下,舒展舒展筋骨。你说这样的生活能不快活吗?”
李大爷还特地告诉记者,这漂亮的“生态乐居”公园以前是个“垃圾场”,村民们的生活垃圾都往里倒。全区“清洁家园”活动开始以后,李家山村积极响应,不但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择址新建了垃圾处理场,还将原垃圾场填高十多米,并筹措资金近40万元,兴建集休闲、娱乐、养生于一体的“生态乐居”公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年来,李家山村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但建了活动室、公园,还通了自来水,建了公厕,安装了路灯,使村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同时,村里还开展评选“文明家庭”活动,推动山村精神文明建设。
山村发展了,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甜头,只要有利于村庄发展的事,全村人都一致支持,还愿意作出无偿奉献。
村里在道路建设中,不小心毁坏了村民李金香的田地,村委会成员马上打电话说明情况,表明由集体进行赔偿。没想到,在城里开大排档的李金香根本不介意,还说:“村里造路是好事,作为村民要表示支持,赔偿的事不用提,什么时候到我店里吃顿饭,我要对你们表示感谢!”
富山乡农业副乡长杨文广表示,李家山村在这五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阶段,该村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增强品牌意识,优化产业结构,将无公害高山蔬菜的知名度打响,提升李家山村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打造市级示范村,更好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实践总结】近年来,我区扎实开展“十百”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开展“十百”工程以来,全区已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2亿元,全区新增硬化村内主干道路510千米,新增安全饮用水人口12.2万人,新增河道整治长度67千米,新增绿化面积18.7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67万平方米,建设公共厕所314座,垃圾箱4330个,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村240个,使农村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状况明显改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