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农民对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需求、对文化文艺活动的需求、对致富信息的需求、对法律法规、医疗卫生、种植技术等实用知识的需求都越来越强烈。同时,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教育,封建陋习、烧香拜佛、赌博的风气愈演愈烈,教会活动不断蔓延。针对这些问题,黄岩区委宣传部立足农村、着眼农业、牵手农民,探索创建了“农民学习会馆”,通过对农村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满足农民求知求富的迫切愿望,更好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二、主要做法
我们通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展“农民学习会馆”的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共创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活动正常、制度完善的“农民学习会馆”51家,这些会馆已成为农民农事、打工之余听课学习、看书读报、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1、整合资源,打造共享型的教育模式。就是把农村的各类教育设施、教育师资进行整合。一是规划总体布局实现辐射带动作用。在确保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会馆的基础上,优先选择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硬件设施能够保证落实的地方和人群居住集中、文化氛围浓厚、群众需求迫切的地方进行建设。二是整合现有平台实现设施共享。将农民文化俱乐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人口计生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基层党校等进行整合并重新设置,确保每个“农民学习会馆”都有方便群众集中听讲和阅读的宽敞教室、图书资料室;有电视机、放像机、收录机等各类教学设施;有乒乓球、台球、篮球等各类体育活动设施;有开展各类文艺活动的场所等。三是整合师资资源实现统一调配。对全区范围内的师资力量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农民学习会馆”师资库,细化为形势政策宣讲团、法律法规宣讲团、橘乡新风报告团、科普知识宣讲团和文化体育辅导团,并在全区范围内对这些师资进行统一调配。目前,共配备专题讲师100余名。
2、明确职责,打造互补型的工作模式。我们建立了乡、村、管理员三级联动互补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每一级的工作职责,形成扶持有力、操作规范、管理有序的工作格局。一是明确乡镇街道监督扶持职责。包括建立本乡、镇、街道的图书和师资调配制度,对辖区内的学习会馆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等。同时,对本辖区学习会馆的活动经费予以支持。二是明确村居运行操作职责。具体包括会馆场地的选址、硬件设施的建设,管理人员和指导员的聘任、授课老师的邀请、村民意见的反馈等工作。同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如教学制度、图书借阅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各类活动室开放制度等,确保会馆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三是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每个学习会馆至少聘请了一名兼职教师、一名离退休人员、一名民间艺术骨干作为指导员,并成立由村支部宣传委员、团委书记、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老同志、大学生“村官”和指导员组成的会馆管理员队伍。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设施维护、图书管理、意见收集、信息交流、简报编发、学习培训及文体活动的组织等,并积极利用农民信箱、科技信箱等途径,及时发布一些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农业技术、防台防汛等方面的资料和会馆近期的授课安排,确保农民能够掌握第一手的信息。
3、贴近实际,打造实用型的学习模式。我们在设置课程时以满足农民“想学、能学、用学”的需求为宗旨,使农民群众“听得进、用得上”。一是课程设置贴近需求。通过发送短信、意见征求会、布告等形式了解当地群众需要学习的知识,并据此设置课程。各个会馆每月开展2次以上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卫生保健、戏曲、养生、烹饪、种植技术、舞蹈等。截止目前,共开展各类培训900多场次,参加培训达到3万余人次。二是学习形式贴近群众。通过培育新农村宣教“五星”(即“理论宣讲之星”、“农业科技之星”、“乡风文明之星”、“遵纪守法之星”、“文化文艺之星”),采用百姓教育百姓、身边典型示范带动的方式,用生动的形式和平实的语言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各类知识和技能。比如让“三百佳”称号获得者到会馆亲自讲述感人事迹和体会,很多人听后都说触动很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学习成果贴近生活。通过开展棋类和球类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厨艺大赛、农业技能大比武等活动,使农民学有所用。
4、拓展功能,打造多样型的活动模式。我们不断拓展“农民学习会馆”的功能,让会馆从单纯的学习培训场所变为集学习、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使农民群众能够“进得来、坐得下”。一是发挥信息传递平台的功能。在每个学习会馆设立“农民书屋”,配备图书、报刊等资料,并建立电子浏览室,建立会馆间的QQ群交流平台,各会馆每年编发不少于4期的简报,重点宣传区、乡镇街道、村三级组织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以及各类种养植技术、致富信息、生活常识等。同时,在书屋设立意见收集箱,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归类,统一提交乡镇街道集中办理或报送至上级部门。截止目前,共编发各类简报150多期,收到各种诉求500多条。二是发挥娱乐健身平台的功能。在每个“农民学习会馆”附近安装健身路径,建造了篮球场、舞池、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娱乐健身设施,让农民随时可以锻炼身体。这些活动场所每晚都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参加各类健身运动。会馆还不定期开展“农民文化节”、“农民舞林大会”、“农民KTV大赛”等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发挥沟通交流平台的功能。组织有共同爱好的农民群众,成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121个,其中越剧兴趣小组5个、武术兴趣小组3个、舞蹈兴趣小组51个、象棋兴趣小组33个、围棋兴趣小组15个、书画兴趣小组6个、门球兴趣小组8个,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棋类、球类、书法摄影、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厨艺比赛、农业技能等比赛,促进了村民间及会馆间的沟通交流。
三、实施效果
截止目前,全区共创建农民学习会馆51家,举办各类培训800多场次,各类文艺活动500多场次,收到各类意见建议1000余条。这一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在实地考察院桥镇繁荣村“农民学习会馆”后,对该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该项工作经验在浙江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论坛上作典型发言。《浙江信息》(工作情况交流)第46期和《浙江宣传》(亮点通报)第48期分别对该做法予以推介,《光明日报》、《今日浙江》、《浙江领导参考》分别予以刊登,《浙江日报》和《台州日报》头版头条分别作了专题报道,其中《浙江日报》还配发“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评论员文章。
1、农民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会馆开展柑橘、杨梅、枇杷等栽培技术以及家常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使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有了新提高。会馆内的报刊、图书、网络资源等,为农民获取各类致富信息开辟了多种途径。院桥镇繁荣村村民杨崇森通过会馆了解到当前种植番茄有利可图,于是就承包了土地建立了番茄基地,现在该番茄基地平均每亩纯收入达1.1万元。会馆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各类就业培训,促进了农民就业技能的提升。宁溪镇桥亭居会馆联系黄岩职业技术学校和经贸局,为村民提供工艺品加工、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使这些村民都在当地的工艺品加工企业找到了工作。
2、农民业余生活进一步丰富。农民学习会馆都建有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场,成为当地村民娱乐健身的好去处。现在,该区所有的学习会馆都成了当地村民跳排舞的场所。兴趣小组的活动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使农民群众在学习会馆内边学习边交流、边交流边交友,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会馆组织开展的卫生保健、武术体育、舞蹈、法律等的培训,受到了群众的好评。院桥镇繁荣村村民在听了“糖尿病和高血压防治”讲座后说:“医生这样详细地为我们讲解防治知识,平常碰都碰不到,这样的讲课我们很喜欢”。
3、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随着会馆各类活动的开展,对当地村民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很多村民闲暇时就去会馆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赌博、烧香拜佛等现象明显减少。会馆兴趣小组组织的烹饪大赛、拔河比赛等活动,也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增进了相互了解,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睦。通过会馆的学习培训,农民群众对礼仪知识和法律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乡风文明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创新亮点
1、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上体现公平性与共享性。农民学习会馆让农民们农事、打工之余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让农民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在服务农业和教育农民上体现便利性与实效性。农民学习会馆依托“农民讲习所”开展各类贴近农民的知识培训,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轻松、方便的开展学习,切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
3、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上体现针对性与生动性。农民学习会馆建立以后,农民们在学习会馆内开展积极向上的求学、求知、求乐活动,这是党的宣传思想对农村文化主阵地的有效占领,树立了农村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秩序,促使农村乡风日益文明。
附1: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的批示:黄岩区创建“农民学习会馆”之举很好。这不仅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体现了“三贴近”要求。值得总结推广。请省级主要媒体作出宣传。
附2:浙江日报评论员文章(“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台州市黄岩区以创建农民学习会馆为载体,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开展各类学习培训和文体活动,取得了一举多得的功效,让农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架起了农民致富的桥梁、改善了乡风、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黄岩以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繁荣农村文化、培养学习型农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真正按农民所需提供学习和培训,不仅适应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还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黄岩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