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桥镇农民学习会馆自去年创建以来,为院桥的农民百姓打造了集学习培训、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也在省市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目前,我镇共创建农民学习会馆7个,会馆专用建筑面积1765平方米,各学习会馆皆有专职管理人员、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1-3名宣讲员、4个以上兴趣小组,2010年开设讲座40余次,各项制度皆上墙,会馆基本设施齐备。下面,将本镇农民学习会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夯实阵地,切实推进农民学习会馆建设
1、抓组织,建网络。为确保“农民学习会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我镇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宣传委员和文卫计副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学习会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以镇文化管理员、村分管文化的村干部、场所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三级管理队伍,另外按照创建“农民学习会馆”的基本要求,制订了实施意见,对“农民学习会馆”的各项工作包括资金、人力投入等都作了具体规划,并出台了奖励办法,对创建“农民学习会馆”合格村,奖励1-5万,提高村(居)的创建积极性,确保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去年,我们在繁荣、横林和胡家桥三个村创建了农民学习会馆,今年新建了水淋头、前宅、唐家桥和岭下东四个村农民学习会馆。
2、抓阵地,建载体。“农民学习会馆”硬件建设是关键,在创建中,抓阵地建载体是重中之重,具体做法是:第一确定阵地建设项目仅可能要全,满足各类需求;第二档次要高,要把新科技、新设备配置到会馆中,以提升其凝聚力、吸引力。像繁荣村,已建成的阵地主要有:多媒体多功能教育配有大屏幕投影仪、电脑等,高标准集村务公开、政策科普法律知识宣传栏、剧场、篮球场、台球、乒乓球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门球场、健身公园、老年活动室和农业示范教育学基地等等,其余七个村居皆按繁荣村创建的标准建设,皆有空调、大屏幕投影仪、电脑等设施。
(二)组建队伍,培育骨干,促进学习会馆活动开展
发展和建立群众性文艺团体、师资队伍,是农民学习会馆正常活动的主体。通过普查和整合,我镇已建有各具特色并有一定水平的17类文化队伍,包括舞狮、排舞、腰鼓、摄影、书法、门球、绘画、相声、文艺创作、艺术表演、篮球、台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如繁荣村已建有门球、舞蹈、台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腰鼓、舞狮、排球、太极表演、象棋、钓鱼、书法等12支队伍。
同时,为抓好“农民学习会馆”工作,各试点村都聘请一名文艺教师、一名懂文艺的离退休人员、一名民间艺术骨干为基层文化指导员;成立由村支部宣传委员、青年书记、懂文化的老同志和大学生“村官”组成的农村文化管理员;下发《关于农村基层党的宣传员队伍的通知》文件,建立拥有150名的宣传员队伍。
(三)抓好活动,突出特色,增强农民学习会馆活力
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是“农民学习会馆”的生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积极营造文明、向上、健康的文化生活氛围。一是制定“每月一主题”、“每季一比赛”等常规性活动项目,提高农民朋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组织钓鱼比赛、书法美术摄影比赛、知识竞赛、门球赛等活动,让农民在活动中乐于学习并喜欢上学习。今年,繁荣村共举办各文娱活动三十余次;二是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各会馆根据村居农民生活实际开展比赛活动,如有着工艺品渊源的繁荣村开展传统工艺品绘画比赛;会馆之间联合举办活动,组建农民学习会馆合唱团,邀请老师进行指导,在院桥镇首届农民红歌会上一决高低;三是按计划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实行每月不少于2次课堂教学,每月开课之前,根据农民培训征求意见表,再决定开课内容,并邀请专家教师前来授课,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健身、戏曲、养生、烹饪等。农民朋友非常欢迎这些活动。
(四)建全制度,经费保障,确保学习会馆活动正常化
为了更好地保证“农民学习会馆”健康运行,我们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资金管理制度,实行专项专用;二是建立器材设备管理制度。对器材、图书、光盘等物品建帐建档造册,做到物有人管、物有所用;三是建立活动管理制度。规定禁止在各种培训班、讲座、报告会、文体活动中传播封建迷信、伪科学、消极思想和文化糟粕,禁止搞电子游戏厅、网吧、营业性舞厅等商业性经营活动;四是建立人员管理制度。对文化管理员和文化指导员等各类工作人员的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上制度均上墙公示,接受监督,使之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努力实现农民学习会馆全覆盖
“农民学习会馆”是新生事物,我们采取先搞试点抓示范树典型再推广的方法,选择各项条件较好的镇北办事处繁荣村、镇中办事处的横林村、镇东办事处的胡家桥作为首批创建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繁荣村农民学习会馆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市、区领导的高度称赞,取得了较好效果,起到了示范典型作用,为在全镇推广推开发挥了积极的样板作用。
二、成效与反响
在农民学习会馆创建中,我镇以文化传播为平台,让群众共建共享和谐文化资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意识,学习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增强了农民致富能力。农民学习会馆依托“农民大课堂”组织各类符合农民实际的知识培训,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专家级的讲座,进一步增强了农民求知求富的能力。虽然一堂课不过一两个小时,但它却让农民真切感觉到了知识带来财富的喜悦,每晚都能吸引上百名本村及周边村民前来收看,如三月份繁荣村聘请了有着30多年种植番茄经验的黄岩“番茄大王”杨崇森为会馆老师,浦口洋村钱岳满在听完杨崇森的致富经验后,立即和其他6位村民筹资65万元,承包了60亩地,跟着杨崇森一起种起了番茄。
二是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农民到会馆就好比是逛超市,可以听课,可以打球,可以看书,也可以上网、听音乐,会馆显然已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每天傍晚,农民群众就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灯光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室等成为他们健身的场所。另外,农民学习会馆提供了各类贴近群众实际的免费培训班,受到了该村村民及周边群众的好评。
三是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随着农民学习会馆的有序开展,农民在空闲之余逛逛会馆,参加各类有益活动,赌博等不良现象也逐渐减少;各类友谊比赛活动的开展,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睦;农民群众通过参加各类礼仪、法律知识等培训,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三、今后发展
“农民学习会馆”是全新课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初步探索,如何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抓出实效,如何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凝聚力,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阶段,我们要在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扩大影响上下功夫,力促农民学习会馆内核升级。
一是在统一规划上再下功夫。下阶段,我们将组织全镇未创建村的村长、书记到繁荣农民学习会馆示范点参观学习,激发他们创建的激情和信心。
二是在整合资源上再下功夫。1、实施一条龙巡回讲课制度。目前,每个创建村皆有一至三名宣讲员,在本村宣讲员定期定点开课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实际适时邀请能人专家开展巡回讲课,使群众在村间即可享受到专家级别的授课;2、实施图书流转制度。另外,目前七个创建村基础皆不同,例如会馆图书,繁荣、横林现有图书三四千册,而水淋头、胡家桥则只有三四百册,下阶段实行图书流转交换阅读,达到阅读共享;3、实施会馆互评互促交流制度。每季度聚集会馆负责人交流会馆运转情况以及好的工作经验;4、在深化拓展会馆功能的基础上,把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关于农民的学习活动纳入会馆的学习范畴,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是在扩大影响上再下功夫。我们将以繁荣为试点建立农民学习会馆会员制度,初步发展会员300-500名,其他创建村200余名,在开展会员活动上融入“百姓自己读、自己写、自己讲、自己唱”的理念,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学习会馆的主角;另外,加强宣传力度,邀请各知名媒体来院桥采访,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