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镇联群村潘星河:理论宣讲之星/乡风文明之星
开设潘深河讲堂,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村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和健康保健教育。发明了“字牌”、“说唱”教学法。他编写的《夏季的歌》、《退休歌》、《睡眠长寿》歌,还有顺口溜《劝戒烟》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
上郑乡坑口村郑英俊:文化文艺之星/理论宣讲之星
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内容从计划生育政策,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抗台防汛到抗击非典;至今已创作了“黄岩白搭”、“道情说唱”、“相声”、“快板”、“荒诞小品”、“越剧演唱”等近百部文艺作品。他善于自唱自演,集说、拉、弹、唱于一身,义务宣传党的政策,歌颂改革开放,弘扬民族精神,讽刺丑恶现象。每年参与的演出达30场次以上,是文化和宣传战线的骨干。
富山乡畴路村戴昌兴:遵纪守法之星/农业科技之星
十多年来,戴昌兴同志爱岗敬业、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心系群众、身体力行,带领畴路村群众开发笋竹基地,打开销路,创业致富为畴路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富山乡北山村傅小海:文化文艺之星/理论宣讲之星
退休干部傅小海通过编写顺口溜和表演快板向村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倡导和谐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平田乡桐树坑村辛杏春:理论宣讲之星
作为一位老同志老党员,虽然年事已高但多年来义务向人们讲解桐树坑革命事迹和精神。他把讲解的内容编成了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平实而不失生动,精炼而不失细节使人们在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同时也享受到一种艺术。
北城街道下林村丁春芳:乡风文明之星
她二十多年如一日,尊老敬老,照顾多病的老人,精心照料长期瘫痪的丈夫。1999年—2004年多次被区评为好媳妇、好妻子、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黄岩报》、《台州日报》在98年11月份刊登《羸弱女人撑起一个大家庭》,2004年《台州日报》报导《十七年精心照料瘫痪丈夫》专题报导丁春芳的事迹。
头陀镇新界村彭彩荷:乡风文明之星
她30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孤寡老人和特殊儿童尽职尽责,和他们之间建立了特殊的亲情,特殊的友情她在自己收入并不丰厚的条件下收养了11名孤儿,并待他们视如己出,她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
院桥镇繁荣村戴荷女:文化文艺之星
74岁的她,是村里跳排舞的人中年纪最长的一个,到现在已会跳四五十支排舞。在自己参加的同时还发动其他群众,成为老年健身运动的典范。
江口街道上研村苏四妹:文化文艺之星
苏四妹,今年64岁,江口街道上研人,地地道道的农民,是江口全民健身运动的模范,老苏在劳动之余不忘体育锻炼,体能可与小青年媲美,功夫惊人,能一下次跳过四张八仙桌,是江口的第一飞人,只要给他一个依靠,在任何地方都能用头和手进行倒立。他的表演是江口农民文化艺术团舞狮队的保留节目。
上郑乡萌菜洋村傅士星:农业科技之星
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多年来,他到处收集相关农技资料,不辞辛劳地到其他地方“取经”,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种莳药”这条适合该村经济发展的好路子。现在的萌菜洋村几乎户户种上了莳药,而且老傅正将“莳药王国”的“疆土”逐步扩展到隔壁村庄。
院桥镇浦口杨村杨崇森:农业科技之星
自2002年院桥镇成立番茄合作社以来,杨崇森同志充分运用科学方法管理,带领全体社员奋战在番茄生产第一线,他在番茄生产中大胆创业创新,探索番茄生产新路子,带头坚持用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大胆引进以色列等国外优良品种,不断提高番茄的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打响了晨阳牌番茄在市场中享有一定的美誉度。
头陀镇新岙村邱金德:农业科技之星
柑橘种植大户邱金德是该村的会馆负责人,他不但自己在讲习所里学到了柑橘种植管理的实用技术,还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邱氏柑橘培育法”,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为村民开讲座,毫不保留地向其他农户介绍自己的经营之道,传致富经,希望能带动周围群众一起致富。
富山乡李家山村李成昌:农业科技之星
返乡蔬菜种植大户,努力钻研高山蔬菜种植方法,不断从书本和农业技术部门学习种植知识并介绍给其他农户。
富山乡李家山村潘树临:农业科技之星
残疾人高山蔬菜种植大户,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为其他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对一个残疾人来说难能可贵。
平田乡汪明富:农业科技之星
通过农民学习会馆学习百合种植知识并加以运用,创造了丰厚的效益,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其他农户一同开展百合种植,并他们传授相关知识,分享种植经验,成为一方带头人。
上郑乡王小伟:农业科技之星
杨梅种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