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长潭水库不仅是台州人民的一口大水缸,也是黄岩人民的一张金名片,如今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一”前夕,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又一次来到这里接受教育。当我们来到巍峨横卧的大坝前,无不对水库建设者的丰功伟绩肃然起敬,走进大坝西边的纪念馆,讲解员为我们简要介绍水库建设的历程;在水库灌区电子模型前,按下按钮,就能显示出水库发电、灌溉、供水等功能;影视室里,VCD播放当年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看着这一切,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艰苦却又热闹的岁月。从纪念馆出来,站在大坝上远眺宽阔的湖面,思绪万千,那潋滟的湖光不就是长潭橘神在闪闪发光吗?
长潭精神是什么?原浙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在《源头活水》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长潭精神就是为国家而舍小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以及积极进取、辛勤劳动的艰苦创业精神。长潭水库的建成,有以下3点启示。
一、党群齐心力必断金
都说兄弟齐心可断金,但这话转用到长潭水库建设当中亦是不差分毫。1958年长潭水库修筑时,正逢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资金、粮食十分匮乏,各方资源都比较紧缺,而要修筑这样大型水库,是需要动员成千上万民工,还要淹没数万亩良田,再者移民任务也很艰巨。有谁能调动千军万马建设水库?持续“作战”6年之久呢?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筑起长506米,高43米的大坝,灌溉面积全省最大,这样的工程可谓千古绝唱,匪夷所思,但坚强的黄岩人民就做到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程组织者是有着何等的勇气和非凡的胆略,如果没有县委的坚强领导,没有人民群众大力支持,要建成这样大型水库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就在这种不可能之中,毛泽东主席关于“大办水利”的号召有如春风缓缓地吹进了黄岩人民的心中,于是原中共黄岩县委为根治永宁江水患,改变下游旱涝缺水面貌,听取有关水利专家建议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于1958年2月下定决心开始修建长潭水库。当时的县委书记吴书福最后拍板,下了“砸锅卖铁”的决心,提出“建设长潭水库,造福子孙后代”的战斗口号;同年6月30日,完成长潭水库工程计划书编写工作;7月22日,县委正式向省委报告。不到一个月,省委就作出了批复:原则同意黄岩县委关于修建长潭水库的请示报告,但经费和技术措施要由省水利厅重新考核。省水利厅严格执行水利部的把关标准,于1959年8月作出对长潭湖暂停施工的意见。县委顶住各方压力,坚持边修正(方案)边施工,并写出长潭水库工程必须继续施工的请示报告。为使这个报告尽快得到批复, 11月,县委更是派县水利局局长徐叔廉同志为“特使”专程赴杭州,住在清泰旅馆等候,直到这年春节仍一个人坚守在旅馆,这件事既表明了县委的决心,也表达了徐局长工作的认真和耐心。
随着长潭水库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不料却险象横生, 1960年8月台风肆虐,考验着长潭水库,也考验着县委一班人。水库库区连续遭受3次强台风袭击,全省普降暴雨,平阳桥墩水库大坝被洪水冲垮,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消息传到黄岩,对县委震动很大,8月9日,长潭库区内日降雨量达189毫米,水位迅速上涨,浊浪翻滚,没过坝顶,大坝危在旦夕,县委清醒意识到,如果大坝保不住,整个黄岩城将变成一片汪洋,这是一件多么可拍的事呀!县委一边急调6000多民工支援长潭抢险,一边向省政府告急。县委书记吴书福巡查险情后当晚就在大坝上召开紧急会议,紧急动员各方力量,争分夺秒加高大坝,誓与洪水争速度,誓与水库共存亡。吴书福还对副书记贾俊才发狠话:“不保住大坝,就不要回到黄岩。”书记言辞恳切,语重泰山,充分表达了建造水库的坚强决心。
县委决心有多大,群众的力量就有多大,为了水库平安、为了子孙后代、为了防洪灌溉,他们拼尽全力,他们坚信今天吃点苦,为了子孙后代有粮吃,有水喝,有了这一信念,就有了无穷的智慧力量,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战胜天寒地冻,这是水库得以建成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二、同舟共济坚攻难克
在库区,我们的干部与群众始终坚持“三同”生活(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一举措当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反响,也成功的防止腐败的发生。当下,在一些重大工程中不时有领导干部被曝光,但修建长潭水库这个大型工程、那么多资金投入却没有任何领导“落马”,这是为何?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同样的目标,所以任何花销用度都是透明公开。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紧缺,多数民工在食堂吃的是两餐稀饭一餐干饭,稀的粥汤、菜汤甚至能映出人的倒影,干的时候更是各种杂粮组合在一起的,艰苦时刻更是看不见白米饭、大馒头。领导干部体恤民工同民工同吃食堂、同住草棚,不搞特殊,但在抗洪抢险时刻,领导们处处冲在前,无畏无惧。1959年2月初,大部分民工回家过春节,库区内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大坝基部冲开了几处,一度导致大坝缺口崩裂,水冲击而下,甚是危险。正在值班的乌岩公社党委书记王天仁、副书记陈思透闻讯而来,当下决定筑起人墙,以身体阻挡水流。多名突击队员率先跳入决口处,无所畏惧,挽起手筑起人墙,随后,堤上的民工迅速抛下土石填补缺口,遇上险情,更有多名民工先后跳下江中,宛如刘胡兰般视死如归。这份情、这份决心,这坝怎能倒呢?
在1960年8月那场抢险保坝战斗中,工地党委书记安郁林连续奋战5昼夜未曾合眼,多数团、连干部每天只能睡上3个小时,他们冒着倾盆大雨,奔波在工地上。在挖截水槽战斗中,头陀民工团政委潘华根,废寝忘食地工作,得了严重胃病,当胃痛得厉害时,他就用扎畚箕的山瓜藤做皮带,勒紧腹部,坚持不下火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那个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火红年代里,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想的都是水库早日建成……你想,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废寝忘食,这种果断决策,已经融合了万千民工的心血的大坝,岂会轻易倒塌呢?
三、无私奉献奏响凯歌
长潭水库的建成,既奏响了黄岩人民一曲优美的精神凯歌,也是黄岩人民引以自豪和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因为长潭水库的建成,解决了温黄平原1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以及防洪、泄洪、发电等,所以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从1959年至今,库区内便有3万多亩良田被淹,先后移民8163户,共计30521人,拆迁房屋24967间,繁华的乌岩镇变成“水晶宫”沉睡在水底。这么多人离别故土来到异乡安家落户,这不仅是黄岩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也充分反映了黄岩人民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要说奉献,我想至今都不会忘记乌岩老百姓这份大公无私的精神,他们背井离乡,损失惨重。随后是库区内的原宁溪区和原头陀区的上洋、平田等乡的群众,他们出行不便,过去从库区到黄岩要走上十多里陆路,再经过林湖,由小船引渡,游过长潭湖,现在却要乘着环山公路,路程增加了好几倍,由于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到了库区的经济发展。
那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在当年的水库建设工地上那是随处可见,如头陀民工团要比其他团先挖深1米多水槽,使兄弟民工团能早点作业;为抢救国家财产的共产党员徐双喜在库区建设中光荣献身;在数九寒天,坚持三昼夜,钻入深潭排除抽水机莲蓬头杂物的宁溪民工团“十勇士”;还有那些为水库建设推迟婚礼的青年情侣们……其实工地上哪一位不是丢小家的呢?为建库而长年累月的忘我工作,尤其是那些为长潭水库建设献出宝贵生民的63位民工和因公致残的67位民工兄弟,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记史册,流芳百世。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黄岩人民对长潭水库建设的无私奉献,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水库建成后,抗旱能力达到60至70天,使得温黄平原100多万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1978年,黄岩粮食亩产突破800公斤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超“双纲”(2个800斤)的县。由于有了水力发电,长潭电厂三台机组装机9995千瓦,在黄岩并入大电网前一直是全县电力供应的主力军。由于黄椒温供水工程二期的建造,每天为台州市民和邻近地区提供了32万吨洁净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为城乡人民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由于水库建成拦截了永宁江上游50%以上的洪水,每当在台风暴雨到来之时,人们无不想起长潭水库为我们生命财产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去计算的。
黄岩人民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克难奋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