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 黄岩人物
戴昌兴:心系村民 责重千钧
2014年06月16日 08:28 来源: 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在偏远的西部富山乡畴路村,你经常会看到一个忙绿的身影,行走在村道或是毛竹山,时而弯腰清除杂草,时而检查笋竹生长情况……

  他是戴昌兴,今年64岁,是畴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一位农村工作经验极其丰富的村书记。自1989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戴昌兴不断为畴路村的发展谋出路。在他的带领下,畴路村新农村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建环村公路、建笋竹基地搞经济建设、创村笋竹合作社打开致富市场、推进村安置小区建设……

  开发笋竹基地

  行走在畴路村村道,左手边是一排排整洁的三层楼房,右手边是满目苍翠的毛竹山。村在山中,山环村,绿色掩映着错落有致的农舍,一片静谧,宛如与世隔绝般逍遥自在。一户农舍前,一老太太正挑拣着金银花,“晒晒,泡茶喝。”望见我们,老太太咧嘴便笑,脸上尽是祥和。

  采访戴昌兴当天,天气正好,他正在村委会办公。一间书房般大的办公室,坐着两个人,正是村书记与村主任,两人正细细地交谈,时而拿笔轻划,时而沉声思索。

  “我个人没什么好采访的,都是零碎事。”说明来意,戴昌兴想也没想就笑着拒绝,“畴路村的发展并不是说我们有多少水平,而在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村民经济的发展。”看着这个平和、稳定的村子,64岁的戴昌兴谦虚地摆摆手,并不居功自傲。

  1983年,戴昌兴担任畴路村大队队长,此时的畴路村真是一片贫瘠,坑坑洼洼的山路是村民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没有农作物的群山,毫无经济收入,青年一代更是习惯外出务工,徒留一村的老少。

  “村里没钱,大家都穷。”回忆过去,戴昌兴告诉记者,百来间全是老屋,黑压压的傍着山脚,一点也不明亮。但靠山总是有吃的,1983年后,黄岩县委工作队进驻畴路村,开始大刀阔斧搞经济建设,山林、田地开始承包到户。

  有了“依靠”,畴路村的老百姓开始发家致富的第一步,经营好自家的“小金库”,交通不便、劳动力又少、种果树、发展手工业都不成,怎么办?最后,村“两委”考虑到畴路村山高土肥,雨水充沛,竹木资源丰富,发展竹笋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终提出开发笋竹基地的发展思路。

  “解决村民个人经济收入是最重要的。”戴昌兴告诉记者,土地承包之后,村里的集体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好在村民有了致富的念头。1989年,戴昌兴率领村“两委”成员作出示范,邀请林特部门技术成员指导种植技术,深翻细耕整地去石,砍老留新适度密植……一根根毛竹在真情地浇灌下,茁壮成长,迎来首轮小丰收。

  以点及面,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大面积地种植毛竹,多数人家更是成了毛竹种植大户。戴昌兴便组织农技专家传授笋竹基地栽培技术。“做村干部的,就是要先做好带头作用。”戴昌兴笑着说,村民的经济发展比任何事都重要。

  手上有了小钱,村民的干劲更足了。“以前,几十亩毛竹,从年初忙到年末,也没多少收入,现在好了,大家每天都心甘情愿地在自家竹林忙活,再苦再累也不怕。”一位戴姓村民告诉记者。

  要致富先修路

  笋竹成了畴路村经济发展的“聚宝盆”,可如何才能让笋竹在提产的同时,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对,修路。”一拍脑门,戴昌兴和村主任戴昌记合计开了。要致富需先修路,1889年,一条通往畴路村的300米公路开始铺路基,挖石挑土、拖车扛铲刀的全是村干部。“请不起工人,贵。”为节约劳动成本,戴昌兴更是带头挖土、担石。“外面工人没200元/天不来,还不如我们自己动手,100元/天就够。”此时的戴昌兴是爱计算的,钱在他手里头被拽的牢牢的。

  一期修300米,后期再补上400米,就这样,一条通往致富的公路就建成了。这不仅为村民减少了劳动力,也为村民增添了一笔额外收入。

  1991年,700米长的环山公路开始硬化。而此时的戴昌兴仿佛瘦了一圈,也黑了一圈。“休息的时间少了,都在跑工地,活忙的时候带个麦饼,混着开水就算一顿饭。”村主任戴昌记告诉记者,这人(戴昌兴)一忙活就顾不上身体了。

  “路修好了,还缺个合作社。”戴昌兴说,办个合作社,统一收集村民的笋竹,统一卖,既方便村民,又节省时间。的确,戴昌兴的想法是对的,“以前,一天两趟只能运400斤左右的毛竹下山,现在一个人就能运1000斤左右的毛竹,收入定然翻倍。”说起修路对于村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戴昌兴脸上尽是笑容。

  建设安置小区

  生活就如同开水般,平淡而安宁。直到2004年,村民的致富之路遭遇台风“云娜”顿时显得有气无力。

  2004年,“云娜”突袭前的36天,畴路村上空晴了整整36天,山上的毛竹在暴晒之下最终干裂,“聚宝盆”一下子失了灵气,村名纷纷收了自家庄稼,挑起蔬菜下山卖,挣钱弥补损失。

  “台风来得让人猝不及防,大多数人都下山卖蔬菜了。一整夜,69户人家遭殃,25个灶台被山泥冲垮,刚起步的畴路村一下子陷入逆境。”戴昌兴回忆起2004年的经济“噩梦”直言可惜,面对自然灾害,村民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又如何承诺给他们安稳生活呢?

  操心的戴昌兴和戴昌记又一次合计一起建新区。

  “先得选址,容得下60来户人居住才行。”戴昌兴说,畴路村不大,人口算不上多,土地面积也好找。

  2006年,安置小区的位置定了下来,18亩余地,在下平头,采光好,交通也便捷。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也都举手通过了。本该水到渠成的事,却各方面拖,新址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争议不断是其一;村民利益相交洽谈不下来是其二;怎么解决问题成了见证村“两委”班子能力的时刻。

  “怎么办,只能做思想工作,一家一户都要跑。”戴昌兴说,那段时间,村干部一天三餐就跟赶集一样忙。“有时候一户人家,要跑六七次不算,还要找户主亲戚来劝导,讲道理,应承诺。”戴昌兴告诉记者,村“两委”的团结精神为他劝导村民工作增添了不少砝码。

  “你们内部有矛盾怎么处理呢?”记者问。

  “意见总是有的,关起门来吵。”戴昌兴笑着告诉记者,工作上的小争小吵无可避免,但他们都很团结,吵完后就会静下心来分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解决了,没隔夜仇。

  2008年就像一股春风刮进畴路村,新区建设开始动工!

  挖地、拉车、挑担、运泥、打桩、铺地基……一场关于新安置小区的建设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带病工作合力干

  说来也奇怪,在戴昌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近三十年里,村“两委”从未有出现过不和现象,戴昌兴将其归功于村干部之间的默契。

  畴路村共900余人,有34名党员,30名村名代表。每逢村里召开村名代表大会,代表们即便是外出,也会“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里,投上庄严的一票。“大家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与戴昌兴共事25年的戴昌记告诉记者,村里很多事情,单靠村书记、村主任根本忙不过来,全靠同事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帮扶。

  2008年8月,正是下平头小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戴昌兴突然觉得不舒服,胃隐隐作痛,十分难受。一直以为自己吃错了药的他正准备起身去头陀镇算账本,脑袋一沉,站不住,想着回家躺着缓会儿,不料直接吐血,脸色发白。

  被戴昌记直接“撵”去医院的戴昌兴一经检查便是胃癌。“平时吃饭经常不按时造成的。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以为自己扛不住了呢!”戴昌兴告诉记者,

  住院一个月,戴昌兴心心念念的都是工地施工的情况。“昌兴,每天都会跟我联系,一直通电话,直到他累了,睡下。”戴昌记告诉记者,除非是做不了,不然昌兴是不会休息的。

  化疗静养中的戴昌兴一下子瘦了10来斤,一经允许便出门往工地瞅。“毕竟是大事,总在家休息耐不住闲。”戴昌兴笑着告诉记者:“自从生病后,他们都不让我干重活,派了个监督的活给我,每天很清闲。”

  正因为戴昌兴的心系群众,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带领畴路村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即便是身患胃癌,依然奋战在新村建设的第一线,无怨无悔,使得畴路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日新月异,取得了一轮又一轮的好成绩。

【作者】: 张灵双  【编辑】: 王振珍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院桥: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百姓福祉
我区4人入选2024年“浙江工匠”
爱玛台州智造工厂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
我区4人入选2024年“浙江工匠”
爱玛台州智造工厂推出首款电动摩托车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关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思...
黄岩区实施“青进永宁”专项行动 为乡村...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